在组建了81人的律师团后,他和他的团队花费大量精力研究中外相关法律,却仍在理想和现实的碰撞间打转。(记者 陈峰摄) |
圆明园4兽首内地集体亮相。 |
亚心网独家专访:中国诉讼追索海外流失文物第一人
亚心网讯(本网记者 秦金俐)
年轻时迷上古董收藏
53岁的刘洋回新疆了。大年初二,刘洋回到乌鲁木齐苇湖梁煤矿,看望年过八旬的父母。
此前刘洋一直在北京忙碌,摆在他面前的是一道棘手的难题。今年2月23日,法国一家拍卖公司将拍卖1860年圆明园遗失的两只青铜蛇、鼠兽首,刘洋在考虑,如何通过民间诉讼要回这两件国宝。
刘洋祖籍江苏,1970年,15岁的他随援疆父母来到乌鲁木齐。17岁,他在乌鲁木齐锻压机械厂做翻砂学徒工,随后考取了新疆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他当过矿工,做过新民路街道办事处原劳动服务公司经理,后来还在一家报社当过记者。
刘洋回忆,在工厂工作期间,他每次下班回家都要到山西巷坐公交车,当时在山西巷摆地摊的人当中,有一个很有名的人物——经营古董的“韩大爷”,渐渐的,他受韩大爷的影响迷上了古董和收藏。“碰到好东西,不自觉我就会拿出所有的钱去买,有时候连吃饭钱都垫上了。”刘洋说。
刘洋上大学时,他常去幸福路附近一家造纸厂,从回收的废旧纸张中,淘到不少“宝贝”——全套的《奎壁诗经》、一套增评加注全图的《红楼梦》、盛世才时期的财务档案……这些成了刘洋接触文物“启蒙书籍”。
1987年,刘洋放弃工作前往海南发展。1993年,刘洋通过自学,他拿到了法律专业自考大专文凭,并考取了律师资格证,成为一名律师。
出于对收藏的爱好,凡涉及文物的案件尤其吸引刘洋的注意。当他看到很多国家通过诉讼,追索流失到国外的文物,而且大多简单易行很成功,“此后,我的情绪一直很亢奋。”刘洋说,在国内,他从没听说通过法律途径追讨回流失文物的案例,“回家”的文物都是个人花了大价钱买回来捐赠给国家的,而且数量很少。“法学家们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追索文物的方法还一直停留在道义劝说上。”他突然感到,中国那么多流失文物顺利回家有了希望,而他一定要做中国的“拓荒者”。
从2002年,刘洋开始留意有关中国流失文物的信息,研究相关国内外法律。2004年,刘洋举家迁至北京,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北京的文物和收藏家很多,对他来说,机会可能会更多。
2005年,49岁的刘洋在北京成立了他的“海外流失文物追索”办公室,并公开向社会承诺,义务为追讨中国流失文物提供法律服务。
[1] [2] [3] [4]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