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尔玛烈士陵园修葺一新,郑林书和他的战友们就长眠在这里。记者 卜金宝 摄 照片合成:方汉
在生死关头,班长拿出最后一个馒头,为了完成任务命令他吃下
他跪在班长父母的坟前,发誓今生为班长守墓,让班长永不寂寞
在陈俊贵的身后,是为修筑天山公路浴血奋战的数万无名英雄
网友说,我敬仰陈俊贵和他的班长,我热爱这支伟大的人民军队
核心提示 万家团圆、欢声笑语,在人们欢度春节的时候,天山深处一个退伍老兵的故事却让许多人潸然泪下。
陈俊贵,为老班长守墓24年。他的故事经本报报道后,在网民中引起强烈反响。
陈俊贵不是哪一级机关推出的先进典型,见报时间恰逢春节长假,而且刊登在本报的《离退休生活》专版。非重大题材、非重要时段、非重要版面,却引发了出人意料的轰动效应。
网友的点点泪光,让我们在这个价值多元的时代,看到了人们对人间真情、战友至爱的珍视,看到了人们对英雄的敬仰,看到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
一个仰望英雄、追寻崇高的民族,是可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民族。我们为有郑林书、陈俊贵这样的战友而骄傲,为无数网民的感动而感动,为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而自豪。
这正是我们推出本期特别策划的初衷。
一篇报道让人们在过年时落泪 1月31日,大年初六,人们还沉浸在新春佳节的欢乐气氛中。广西南宁一位不知姓名的网友看完网络转发的一篇报道后,写下了第一篇留言:“世上最纯真的感情就是战友情!一个老兵向您敬礼!!!”
网络转发的这篇文章是本报当天刊登的报道《天山深处的守望》,讲述的是退伍老兵陈俊贵24年为班长守墓的故事。在广西南宁这位网友的留言之后,各地网友的跟帖接连不断,截至记者发稿时,已有1096位网友发表评论,其中还包括来自香港以及美国、英国、德国、埃及的网友。在某网的论坛上,转发这篇报道的帖子点击量达到20653次。
“大过年的,看了这个帖,我看一遍眼睛湿润一回!”某网论坛转帖中的第一篇留言这样写道。类似的跟帖数不胜数:“我真的哭了”“敬礼!眼泪在打转”“除了感动,还是感动”“通篇读下来不觉潸然泪下”“看得我眼泪哗哗的”……
人间真情战友至爱令人铭心刻骨 陈俊贵只是一位普通老兵,并非各级下大力推出的重大典型;见报时间恰逢春节长假,而且是刊登在本报的《离退休生活》专版。非重大题材、非重要时段、非重要版面,却引发了这么强烈的反响。是什么打动了读者?
我是党员我是老兵,我留下来你先走,陈俊贵的老班长让我感动,在此向他鞠躬!——网友(重庆)
这位班长名叫郑林书,他在雪地绝境作出了一个生死抉择:把最后一个馒头留给相识仅仅38天的新兵陈俊贵。
1980年,陈俊贵21岁,当兵才一年时间,班长郑林书26岁,再过一年就要退伍回乡。
那一年4月8日下午,陈俊贵正在班里洗衣服,班长把他喊过来:走,跟我去山上传达命令。“班长也没想到这次任务这么难,当时我才调到班里38天,他可能是为了加深了解才特意叫上了我。”陈俊贵对记者说道,又像是在喃喃自语。
“我们4个人带了20多个馒头出发,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去就……”当时的情景像电影画面一样,已经在陈俊贵的脑海里过了不知多少遍:
地上的雪最浅也埋到大腿,每挪一步都非常艰难。班长一直走在前面,把雪趟开,其他人跟在后面慢慢往前挪。出汗太多了,裤子被风一吹冻成了冰棍儿,走路没法打弯,班长就把棉裤脱了,只穿着一条秋裤趟雪。
在冰天雪地里走了3天3夜,大家体力消耗殆尽。这时,班长从自己的挎包里拿出最后一个馒头。所有人心里都清楚这个馒头的分量,谁吃了它就有可能坚持到最后。“谁都想吃,但当时我们都表现得非常冷静。”陈俊贵回忆说,“大家你看我、我看你,感觉好像过了很长时间,谁都没有说话。”最后,班长打破了沉寂:“我和罗强是共产党员,陈卫星是老兵,你是新兵,年龄最小,馍馍你吃。”
陈俊贵马上反对:“能不能分成4份,每人吃一点?”但班长说:“馒头只有这么大,每人分一点,谁也坚持不到最后,我们的任务怎么完成?这个馍馍你非吃不可!”在班长的催逼下,陈俊贵含泪咽下了硬得像冰块一样的馒头。去年12月26日,记者见到陈俊贵时,他的第一句话是:“对我在这里守护班长24年,现在的人肯定很难理解,因为没有那段经历。我跟你说吧,你的命是另外一个人给的,你会怎么样吧?其实感情比钱重要得多。如果我对班长说,把这个馒头给我吧,我给你两万、三万,班长肯定不会答应的。”
是啊,只有刻骨铭心的经历,才会有刻骨铭心的感受。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