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茅履新卫生部党组书记
新医改方案实施在即
本报记者 王世玲 北京报道
本报记者从权威渠道获悉,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茅被任命为卫生部党组书记,接任高强职位。与现任卫生部部长陈竺,再续卫生部“双领导”格局。
据悉,张茅任命通知在春节前已经下发国家发改委和卫生部。张茅已于春节后正式到任卫生部。
另据权威消息人士透露,修改后的新医改总体方案和一个配套实施方案,已经通过国务院审议,将于近几日正式公布实施。
从2003年高强“入驻”卫生部开始,医改和卫生部逐渐成为社会焦点。6年后,随着张茅的加入,中国新一轮医改正式迈步。
卫生部再迎“非医”领导人
一位国家发改委官员评价张茅说,尽管张茅没有医学专业背景,但最近几年一直负责相关领域的管理,“在掌控卫生领域全局上,已经积累丰厚经验。”
履历显示,现年55岁的张茅曾长期在经贸系统工作。
在公众视野中,张茅与卫生相连的首次记忆是2003年的“非典”。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张茅,当时分管负责经济体制改革、对外经贸、外事、人事、文化、卫生和精神文明方面的工作。
2003年5月,“非典”进入全面防控阶段,张茅被任命为北京防治非典联合工作小组医疗组组长,并代表北京市政府向北京市人大汇报防治情况。作为北京市政府对外通报防治情况的政府官员代表,他还经常出现在新闻发布会上。
2006年6月,张茅从北京市副市长升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分管交通运输、社会发展、就业和收入分配方面的管理工作。随后两年,张茅的主要活动紧紧围绕社会事业领域,尤其是卫生体制改革。
张茅任发改委副主任期间,也是中国新一轮医改讨论、制定方案之时。
2006年,十多个部委组建成的医疗体制改革协调领导小组成立,国家发改委和卫生部成为小组“双组长”。张茅分管的社会发展司,是参与医改起草、制定的职能司局。
一位发改委官员透露,在制定医改方案时,张茅多次指示发改委系统认真研究卫生规律,多重视地方实践。
事实上,张茅近期“足迹”紧围卫生改革。如2008年10月底,张茅率医改协调领导小组调研组分赴江西婺源、九江和安徽芜湖等地,调研地方经验,召开部分农民、困难企业职工、下岗工人、社区居民、教师、医护人员等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听取相关方对医改方案征求意见稿的意见。
“(张)对卫生改革全局很熟悉,有利于开展工作。”一位卫生系统人士分析,新医改将于2009年正式起步,卫生部门将解决更多棘手问题,卫生不单涉及一个部门,还涉及物价、财政等资源掌控部门,张茅的经历,有助于推进卫生体制改革工作。
高强6年医改心路
从2003年“临危受命”开始,高强的卫生之路已整6年。由于公共卫生事件和医改讨论,卫生部和这位经济学出身的财政体系官员,被同时推到了时代的风口浪尖。
2003年4月20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之前身份是国务院副秘书长的高强,以卫生部常务副部长的身份宣布:北京现在的确诊病人是339人。此后,“非典”防治开始发力。
“暴露了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缺陷。”高强在总结“抗非”经验时称。
“非典”引发的卫生大讨论,话题从最初“公共卫生基础薄弱”,延伸到“医疗卫生事业如何定性、公立医院如何定位”。
反思的结果是,在医改投入话题上达成一致:政府在公共卫生领域(预防、健康教育等)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该领域应该政府财政全额承担。随后,财政大力度投入公共卫生领域,各地公共卫生预防体系迅速建设起来。
2005年4月,高强从时任副总理的吴仪手中接过卫生部长一职。发端于2005年的“中国医改不成功”讨论,和其后的新医改方案制定,都与其密切相关。
“我们不要讨论卫生改革成功不成功。”2005年高强称,同年,高强发表了“七一报告”,即2005年7月1日在中央机关形势报告会上发言。此后,被看作是卫生部定调新医改思路。
自此,开启了全社会发言医改的“机会窗口”。
一些颇具尖锐的观点,使得高强被看作是一名“个性”部长。如在2006年,自曝卫生体系弊病:“卫生行政部门依法执政意识不强和医疗服务市场不够规范上。”
同在2006年的“两会”上,高强以政协委员身份点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改委、物价局等部委的名。他说,“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涉及十几个部门,相当复杂,目前尚无灵丹妙药可以解决”,“解决难题只靠一个方面是不行的。”
2007年6月,无党派人士陈竺被任命为卫生部部长,高强“调整”为卫生部副部长,并保留卫生部党组书记身份。此后,陈竺和高强同时成为各方追逐医改进展的对象。
在此次人事调整中,据上述权威消息,1944年出生的高强,将从“卫生口”重返财政领域,或被任命为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