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新医改透露的“新”动向
央视《新闻1+1》10月15日播出《医改方案需配“说明书”》,以下为节目实录:
都是中国字,连在一起却没太读懂
主持人(董倩):
新一轮的医改方案昨天已经全文公布了,而且现在正在征求广泛的群众的意见,很多人是积极响应,正在想我能够献计献策,为这个方案做点事。
|
岩松,我不知道你看完之后,你看得懂看不懂?
白岩松(新闻观察员):
我觉得过去我们一提到医疗的时候就会说是看病贵、看病难,结果看完这个医改方案的征求意见稿之后,我发现了新的一个新的难叫看懂难。征求意见稿是希望对这样一个医改给予一定的意见,现在我相信很多人看完之后对医改本身没意见,因为不知道医改的内容是什么,但是对于征求意见稿本身有点意见,没太看懂。
主持人:
有一个问题我想不通,岩松,咱们一块想想。两年的时间16个部门反复的调研,而且有九个知名的国内外的咨询机构是平行调研,还有就是说有一个哈佛大学中国卫生问题学者认为,到目前为止,没有哪个国家的医改方案能像中国这么反复论证的,但为什么这么一个下功夫的一概方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第一个反应居然是看不懂。
白岩松:
因为有的时候下了大功夫,并且是由16个部门来参与的时候,最后的一个结果是一个妥协的结果,那么这种妥协的结果有的时候在文字上就显现出来,它左右仿佛都成立,然后非常地无懈可击,但是当任何一个仿佛无懈可击的这样一个征求意见稿出现在你面前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它很难看懂,谁会负责任地去把它变成通俗易懂呢?要知道,通俗易懂其实是最难的事情,弄得大家不懂反而是容易的事情,而且好像弄得不懂没有什么优点,但我也没有什么缺点,但真要把它弄得通俗易懂,那可就要下大气力,而且里头可能有一些地方未必弄好,这更像是有的时候有一个人要专心致志做一件事的时候,他会这么做,16个部门裹挟在一起,我不知道哪一个是主要的责任人呢,谁是真正的负责者呢?因为这里面体现出好像各个部门的因素都有,最后你就不知道谁该为此承担责任。
主持人:
多头努力,反而不知道在哪儿努力了。
白岩松:
生活中很多的事情不都是这样吗。
主持人:
我特别想知道,你在医改之前你最关注的是什么问题,那么你关注的这个问题在医改方案里面找到答案没有?
白岩松:
咱们说良心话,其实你所关注的很多的问题,在这里都有答案,但是它答案都给得不那么直接,你非要,因为你我今天都经历了,就是面对着它,然后非常艰难地包括通过断句等很多方式,有一句话很有意思,就是都是中国字,但是连在一起的时候,发现你没太读懂,是这样一种感受。其实我们关心的一些事情在这儿都有,比如医药分家的问题,还有整个医改这次定性的问题,还有公立医院的问题,还有一个医疗保险是不是城乡的各级覆盖,还有社区的医院,还有预防,等等这些全有,但是正因为全有,都用了一种非常艰涩的方式去反映出来,反而茫茫大海,一万三千字你找不到你最关心的都在哪儿。
医改方案“专、绕、涩、大、空”?
主持人: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个人很关心医药分家的问题,因为这是一个很深重的弊病,人们都在说,我想在这个医改方案里面找到它是怎么去应对的,结果我看了这么一句话,它说:“医药分家是采取有效方式,改革以药补医的机制,加大政府投入、规范收支管理,使药品检查收入比重明显下降。”说了,但是跟没说好像没什么太大的区别。
白岩松:
就是它绕。所以我说这次,它有很多其他的优点,我们一会儿也会谈到,但是对于今天很多大家感受看不懂,你我是共识的,我觉得用几个字去概括。
第一是专,太专了,这里用了很多专业的术语,你是老百姓的征求意见稿,那么专就很麻烦了,我用最快的时间,“要改革药品加成政策,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通过实行药品购销差别加价,设立药事服务费。”有几个是我们能懂的。
第二是绕。我找到了一个一行半里面才有一个逗号的大长句子,给大家念一下。“以建立国家基本药制为基础”逗号,“以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医药产业”顿号,“提高药品生产流动企业集中度”顿号,“规范药品生产流通秩序”顿号,“完善药品整合形成机制”顿号,“加强政府监管为主要内容”,终于等到了一个逗号,你想想有多绕。
第三个是涩。这里面很多的语言非常地涩。
第四是大,太大了,原则很大,但这可以理解,因为接下来卫生部相关的实施细则。
最后是大家会有的时候觉得有点空,最期待的一些东西没有得到一些对应,其实仔细看,到这个汪洋大海中去找还是有对应的,没那么空,但是它的文风决定了给大家一种空的感觉。
《征求意见稿》首先征求到的意见可能是“看不懂”
主持人:
这样的一份报告不仅我们不是专业的人员看起来看不懂,那么有一些专业人士在看的时候也感到非常地生涩,比如说我们接下来要连线采访的这位刘国恩教授,他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教授,那么他在看完之后,我们听听他的感受。
刘教授,您好。
刘国恩(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教授):
你好,主持人。
主持人:
刘教授,您是专业人士,那么在读完了这样一份征求意见稿之后,您的感受是什么?您看得懂吗?
刘国恩:
我看得懂,但是费了点力气,我刚才在听你们两位的谈话,我觉得你们的看法事实上已经说出了一大半我的看法,确实是如此,方案目前出来这一稿,我觉得可能我们在起草过程当中考虑得比较少的是,这个方案拿出来,面对社会要征求意见的时候,可能更少地去考虑公众接受的程度,这个可能是有欠考虑的。
主持人:
那您说到这儿的时候,刘教授,我打断您一下,既然是要给公众看的,为什么没有在制订这么一份文件的时候,就考虑到公众看得懂看不懂。
刘国恩:
是这样的,你们两个谈得都是正确了,这里面有一个客观问题我倒要说出来,尽管我自己对这个方案本身还是有很多看法的,医疗卫生这个产业不同于其他产业,其他产业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一个经济的领域,而在这个医疗卫生领域,医疗服务的产品既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又有一般商品的属性,所以这两个一搅合在一起,使得这个行业的改革比其他行业更要尖锐,更要困难。因此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客观的原因,使得这个报告显得冗长,显得复杂。
还有专业的程度比较高,我觉得岩松刚刚说的是对的,就是如果我们在开始过程当中就考虑到这个报告还要到现在来征求一般民众的看法和建言的话,确实我们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把文风至少可以改进一点,把一些重要的问题突出一些。我非常赞成你们刚才对话里面,这里面你们去找,没有一点我们以前谈过的东西在里面找不到,但是如果面面俱到都谈的话,可能就让我们专业的和非专业的人就感觉到没有一个重点突出,而面面俱到,这样可能会使得我们希望改革的重点、层次就显得不那么明确了,这是我个人的看法。
主持人:
好的,谢谢刘教授。
岩松,刚才刘教授说了这个面面俱到,可能就是反而让大家消失了一个重点。今天我看到了一个评论说,这样的医改报告里面所有的每一句话都见过,而且都对,但是自己看完了以后就是不知所云。
白岩松:
对,所以这就是一个刚才我说汪洋大海中全有,但是你首先要知道这是一个征求意见稿,而且我相信它知道,因为我们回到这个征求意见稿第24条的时候,它24条的题目就叫“做好舆论宣传工作”。请注意有这样一番话“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直接关系广大群众切身利益,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所以如何把这个东西推广很好……”你看它自己意识到了,但是最后可能也是由于各种因素我觉得咱们说的,加上刚才教授说的,加在一起,可能形成这样一种感受。更重要的是内心的感受,有的时候我们会说,当你要做的目的的时候,你的这种方式也要跟你的目的衔接出来,是征求意见,广大公众,那就要让刚才已经谈到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就要面向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非专业人士让大家能够看得懂。
不过我觉得在这儿要替发出方说一点话,因为征求意见稿的时间是10月14日到11月14日,一个月的时间,那首先征集到的意见就是对医改方案本身看不太懂的意见,这也是一个收获。我相信决策者会在未来的日子里通过请专家,请相关的了解者来不断地通过网络、报纸、电视、广播、杂志各方面的因素来把现在已经是比较艰涩的一些东西进行非常普泛的、民生的解读,我想是未来一个月,尤其头十天非常重要的工作。
主持人:
也许相关部门认为,接下来的由专家还有各路官员的解析对于老百姓去理解这样一个公告来说,也是很有用的。
还有一个我不知道您怎么看,因为在今年3月份的时候,卫生部部长陈竺已经说了,这是一个原则性的文件,还会有很多细则出台,而且细则已经在出台了,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这一次挂在网上的只是这样一个原则上的稿件。
白岩松:
我也只能点到即止,因为这是一个涉及到16个部门参与的医疗改革,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因此大家可以想像在背后,当出台一个细则,按理说应该配套出来,但是现在显然需要等一段时间,那么这16个部门里谁利益、责任、权利、义务,怎么样的一种协调,可能还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我只能说到这里,我觉得这可能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