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织造府博物馆:“盆景”式还原曹雪芹之家
博物馆馆长徐湖平 |
耗资7 亿的江宁织造府博物馆计划今年对公众开放。近日,记者走进这座尚未开放的博物馆。历史上的江宁织造府是曹雪芹的出生之地,曾四次接待康熙皇帝,后改为乾隆南下江南的行宫。它是《红楼梦》中宁荣二府的原型。总设计师吴良镛院士称,他并非想复原织造府,而是想在钢筋水泥森林里打造一幅江南画卷,让都市人在“闹市中感受画境,从而体会建筑的人文内涵”。
文/ 周一妍 图/ 唐晓毅
南京长江路第九中学对面,是江宁织造府博物馆。
本月,记者踏进园林,发现里面四处是亭台楼阁、门栏窗隔、水磨裙墙、白石台矶和羊肠小径等。不同于古典的江南园林,博物馆的四周立面是现代化高墙。“古典与现代的结合,浪漫与现实冲撞,这正是吴良镛院士的创意所在,即‘核桃模式’,”织造府博物馆馆长徐湖平解释说,园林的四周立面为“壳”,外壳与内核的关系,是“新”与“旧”的对话,露出来的是现代的,使得整体建筑与四周的南京市艺术中心、苏州美术馆等现代建筑相得益彰,而“建筑的内涵则是历史片断的植入。”徐馆长向记者阐释了织造府的新内涵。
“你发现没有,‘壳’上面吴老先生也做了文章?”徐湖平询问记者。清朝的江宁织造府以生产云锦出名,康熙、乾隆都曾拿织造府生产的云锦做龙袍。“西北两立面我们装上了金属丝,晚上打上灯光,就会呈现出一幅幅美丽的云锦饰面,取意为‘云锦’装裱‘江宁织造府’这幅山水画。”
“盆景”式样的江南园林
“盆景”式样的江南园林 |
2005 年起,江宁织造府博物馆在原来织造府西花园的旧址上破土动工,占地面积为1.8 万平方米。截至2009年2 月,博物馆大体完工。记者在里面闲庭信步走上一圈,大约需要两个小时,若走马观花地看,至少需要半小时。
现在的博物馆即保留了原江宁织造府西至碑亭巷、北至长江街的一角,面积仅为过去的1/4 大小。历史上,织造府曾风光地存在了262 年,规模宏大,东至利济巷,西至碑亭巷,南至吉祥街即今太平南路北端,北至督院前街即今长江街。这里曾四次接待过康熙皇帝,后改为乾隆皇帝的行宫。因此,南京人又将其叫做“大行宫”。著名建筑专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吴良镛院士提供的他珍藏多年的《乾隆行宫图》上也可见,除门庭、轿厅、客厅、茶厅外,织造府还有众眷属住房、前后花园都建筑于此。此外,江宁织造府最重要的历史意义是曹雪芹的诞生地,“没有江宁织造府,就没有曹雪芹,也就不会有《红楼梦》。”红学专家严中说。
地方狭小,为尽可能多地还原织造府当年风貌,吴良镛提出采用“盆景模式”,缩小单个建筑的面积,这样一来,原江宁织造府的著名景点,如康熙奶娘居住的“萱瑞堂”、曹雪芹祖父曹寅与文人雅士舞文弄墨的“楝亭”,西花园最美丽的人造景观“西池”等都能一个不漏地出现在织造府博物馆。
“吴老从明末散文《核舟记》中得到启发,把园林部分想象成胡桃雕刻,点缀以‘盆景’山水,就可以在很小的空间里营造丰富的文化内涵。” 清华大学历史建筑研究所所长王贵祥说。他本人负责织造府工程图纸设计,曾陪同吴良镛每月来南京考察一次,对吴老的设计理念十分了解。
而博物馆的整体风格是取中国山水画中深远、高远、平远之意境,将北高南低的建筑群尽可能用园林手法加以覆盖:地上的是“西池”,再次是三米高的“宣瑞堂”和三层楼高的假山瀑布,最高处为距离地面24 米的“楝亭”,从南望北建筑叠叠高起,如同一幅宋代江南山水画。
“园林的布局则试图与原来的江宁织造府取得一定的内部联系。”王贵祥还表示,史料记载中的江宁织造府分为东西二部,东部是衙署部分,西部则是西花园。于是,他在东边设计以戏台为重心的三个庭院,隐喻当年织造府的重重院落,而西部则是以“西池”为代表的秀美花园。
《红楼梦》里,贾府成员都爱看戏。为了再现曹家胜景,戏台成为吴良镛精心雕琢的地方。记者观察到,木质顶部雕有螭吻(龙九子之一,为房子的保护神),个个张大嘴巴,虎视眈眈地看着来客。亭子下方是巨大的、离地约两米高的戏台。演员进出的门被设计成圆形,门打开,外圆内方,就像一枚古铜钱。戏台四周的柱子旁,调皮的狮子们一个个踩着球,正在嬉戏。这些吉祥顽皮的动物,把150 多年前的热闹表现得淋漓尽致。与江苏园林普通的戏台相比,织造府里的戏台更像是一个精致的模型,同样,以“萱瑞堂”为首的亭台楼阁也比苏州园林中的小了约1/2, 宛若一座座“都市”盆景。
爬升了24 米的楝亭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建造的 “楝亭”,并作为自己的名号 |
园林爬山廊的尽头,假山簇拥下,是博物馆的最高处——一座端庄的八角亭。亭子正中是金色的大圆顶,富丽堂皇,圆顶上一只全铜的凤凰仰望天空,既有气魄,又独具南京特色。徐湖平告诉记者,这座亭子就是大名鼎鼎的“楝亭”,这是曹雪芹祖父曹寅担任江宁织造后,大兴土木修建的以文会友之地。
楝亭的设计者是东南大学教授、中国著名古典建筑大师朱光亚。作为吴良镛亲点的“古建”负责人,朱光亚负责设计“宣瑞堂”、“楝亭”等历史人文景观的再建。“吴老先生建议说,重建的江宁织造府园林不是单纯的‘复建’或‘仿建’,克隆出来的建筑即便再美轮美奂,也是失去历史价值的假古董,而新建的楝亭则属于百分百的原创。”67 岁的朱光亚教授向记者讲述了园林至高点——楝亭的再创作历程。
江宁织造府在太平天国时期被毁于一旦,由于历史资料记载不全,织造府的大部分景点只有参考曹雪芹的《红楼梦》,唯独楝亭却是一个例外。康熙三十四年(1695)秋,曹寅在江宁织造任上时,庐江郡守张纯修来访,曹寅又邀请当时的江宁知府施世纶,三人秉烛夜话于楝亭。张纯修即兴作《楝亭夜话图》,楝亭的面貌被清晰记录下来。画中的楝亭四四方方,几根圆柱支撑着铺满茅草的亭顶,用目前世人的审美眼光看,甚为简陋。如果与现在织造府博物馆中楝亭相比,真是判若两物。
朱光亚回忆说,吴良镛院士的初稿设计仍选择把楝亭安排在地上,在宣瑞堂旁边。有一天,吴老向当年中央大学( 现更名为“东南大学”)建筑系的同学张良皋提及自己的设计理念,对曹雪芹研究很深的张良皋听后,立即建议说:“纵观历史,楝亭于织造府意义非凡,可否把它移至高位,成为织造府的点睛之笔。”吴先生欣然接受了老同学的建议。
楝亭的位置一变,朱光亚的设计也要跟着变。“虽然有些懂古建的人,可能会从楝亭中看到苏州天平山玉碑亭的影子,但事实上,我们则对后者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动,楝亭的上下层屋角分开,置于高处,更显动感。”朱光亚告诉记者,楝亭的造型是通过计算机建模后,加上周围环境,变成三维图像,站在不同角度反复推敲而成的。从设计到诞生,吴良镛前后修改了30 多稿才满意,和园内其他建筑一样,是独一无二的“原创”。
地上石头,地下博物
博物馆地上 为江南园林,此图为层层的过廊 |
如今改造后的江宁织造府并不是纯正的传统园林。 因为它有博物馆,其地下共有两层,负一楼近11000 平方米,有曹雪芹馆、红楼梦文学馆、云锦馆、太虚幻馆等场馆,还特别设计有江宁织造府及南巡馆;负二层更“神秘”,设计了六七个藏品库,谁也不知道藏有哪些宝贝。
现代的展馆藏在地下,使得苏式园林的古色古香不受打扰,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发明”。吴良镛表示:“如果说地面上的建筑群象征‘空间’中的构成,在地下一层即博物馆主体展陈部分立意在‘时间’上做文章,以展示‘逝去的时间’。”
“搞建筑的人应该明白,地下一层的费用相当于地面3 层。由于织造府为地下两层,地下深度达到16 米,势必增加大量的建筑成本。”馆长徐湖平向记者解释织造府工程耗资7 亿人民币的缘由 ,“织造府博物馆的预算是3.5 亿,但后来建筑费超标,花了4 亿,其他为买地1.8 亿,内部装修6000 万,再加上购买展品和布展,总费用在7 亿元左右。” 记者在网上查了一下近年国内新博物馆的建设成本,苏州博物馆为4.2 亿,首都博物馆新馆为7.8 亿。
在吴良镛设计团队中,负责织造府园艺规划的是南京园林局顾问总工李蕾和清华大学教授朱弈帆。 在南京市园林局担任了20 年总工程师的李蕾告诉记者,由于织造府园林底下几乎空心,在1.8 万平方米的空中花园进行园林设计,可谓工作以来遇到最艰难的挑战。
“由于地下空心,打造西池时,不能像一般水池采用向下挖的形式,只能用石头堆出一个大脸庞状,两边用假山再包裹起来,这样一来,势必造成石头使用量的增大,由于地面荷载有限,园林使用的石头只能是质地很轻的人造石,而非太湖石等真石头。”李蕾略带遗憾地表示,尽管他们请来塑石专家打造与太湖石质感和色泽打造石头,但总觉得没有达到吴老希望的以假乱真的效果。
此外,古都南京又名“石头城”,而《红楼梦》另名也为《石头记》,所以吴良镛认为,江宁织造府博物馆这组建筑的立体构成在可能条件下,应多在‘石头’上做文章。李蕾告诉记者,为弥补使用假石头的遗憾,最终吴良镛设计团队集思广益,想到打出“红楼”牌,制造两块夺人眼球“镇店之石”,一块是在织造府南入口处设计一石笋,寓意《红楼梦》开篇之‘青埂峰’;另一块是在戏台旁边的黛玉葬花区摆放一块会‘流泪’的雨花泪石。”
一名院士老乡的“收山”之作
“吴院士,您还会讲南京话吗?”
“我现在讲话还是有南京口音的,只是乡音未改鬓毛衰了。” 2008 年5 月,吴良镛曾在南京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此回答道。
今年87 岁的清华大学教授、两院院士吴良镛是地道的南京人。少年时代他曾住在中华门一带,15 岁离开家乡。其后, 他负责的北京菊儿胡同危旧房改建工程和新四合院住宅体系规划设计曾获得联合国世界人居奖。去年有记者问起南京有没有吴先生的作品时,他微笑着说,“我以前盖过几个小房子。”原来,在1945 年的时候,吴先生曾经负责中央医院,也就是现在的军区总院的修缮工作。2005 年,当南京市玄武区政府找到他进行织造府设计时,他丝毫没有犹豫,便答应下来。博物馆成为一代建筑大师的收山之作和归老之作。
“为给家乡人贡献出一件艺术精品,他在两年内到南京不下10 次。去年5月来南京后,由于操劳过度,回北京后一直生病住院至今。”馆长徐湖平回忆说,对于自己的收山之作,吴老先后改动设计150 多处,为了寻找优质的楝树与楝亭匹配,他还亲自到雨花台寻找楝树。在生病住院以后,他还不忘关心织造府的设计进展,甚至还派助手送来的亲笔改动的第五稿。“第五稿内,吴先生又在博物馆南入口设计了一个下沉式广场,把江宁织造府与地铁实现地下直接贯通,这样从地铁出来就可直达地下一层的博物馆。”
新年过后,记者试图联系吴良镛本人采访,屡次被他的助手以“身体欠佳”为由拒绝。徐湖平告诉记者,其实吴先生不愿在此时出来面对媒体,主要是因为目前博物馆的设计还没有达到吴老心中的“完美”。在三年的设计过程中,吴良镛接受媒体的采访次数屈指可数,在第4 设计稿完成后,他面对媒体说:“尽管已经是第4 稿,我觉得可以对媒体说一说了,但我现在仍然战战兢兢。”
“由于博物馆是民企投资,投资方希望增加建筑的商业性,让建筑具备‘造血’功能,如饭店、商场等,以体现商业功能,而吴先生则希望从纯艺术的角度呈现一件艺术精品,吴老本身也一直在商业性和艺术性中博弈。”徐湖平说,“吴先生一再关照我,开园之事急不得。‘五一’来不及等‘十一’,‘十一’赶不上等元旦??务必做到尽善尽美。”
[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