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1949之石家庄
解放石家庄的“样本”意义
本报记者 刘丽普/文 本报记者 田明/图
市政府关于保护民族工商业宣传画 |
[核心人物]
郭彤,1919年出生,现年90岁。1947年11月,石家庄解放后,知识青年郭彤和丈夫王文克(入市后先到一区区委工作,后调入市委研究室任主任)作为这个大城市的管理干部进入石家庄,入城后任二区区委宣传委员等职。在石家庄市第一届市人代会上,郭彤当选市政府委员,后任民政局局长,是石家庄解放初第一位女局长。1952年赴京,离休前任统战部干部局局长。
1947年11月12日,国民党军队在石家庄(时称石门)的最后一个据点——正太饭店被华北野战军一举攻克,石家庄解放了,一个新政权诞生了。
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的第一座大城市。也意味着,20多年来,一直坚守在“农村”闹革命、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共产党,开始接管城市。石家庄由此成为中国共产党管理城市的试验田,为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向城市转移,提供十分有价值的经验和模本。
2009年1月16日,在北京,郭彤老人的住所,我们透过一位耄耋老人零碎的记忆与描述,触摸石家庄解放的细节以及共产党接管城市后的方方面面努力。
石市第一任市委书记毛铎与工人交谈 |
■“商户从门缝内偷偷地向外观看”
1月16日,在北京、国务院家属院内一处古色古香的住所内,年届90的郭彤老人回忆了她在石家庄工作、生活的那段日子。60多年后,她仍然能清楚地记得石家庄解放的日子:1947年11月12日。
刚刚解放了的石家庄堪称“一座死城”。早在日伪时期,日本侵略者一方面一切以战争为主,把石家庄作为华北重要军事基地,导致了城市的畸形发展。对战争物资,如粮食、棉花、煤炭等实行疯狂的掠夺,而对居民生活必需品实行配给,再加上军事封锁,限制了经济贸易,石家庄一片萧条。而国民党接收后,同样一切以战争为中心,设卡封锁,出入凭证,货物奇缺,物价飞涨,经济危机严重……
“我是11月27日从晋察冀边区来到石家庄的。”此前,郭彤在晋察冀边区做妇联工作。石家庄解放后,包括她和丈夫王文克在内的很多干部从晋察冀边区调进石家庄,学习管理城市。“虽然在山东济南读过高中,对城市环境不陌生,但由于长期在农村工作,刚到石家庄还是很兴奋的,感觉石家庄很了不起,连片的楼房、大马路,马路两旁的商铺很多……”
由于对共产党缺乏了解和信任,郭彤到达石家庄时,绝大多数商铺还处于停业、观望阶段。“路上随处可以看到共产党的军队,那些商铺都不敢开门,商铺的人也不敢与共产党人接触。大多商铺却也没有完全关闭,开启一个小小的缝儿。我从商铺门前经过,就发现里面的人不时地通过门缝儿向外看,大概是观望外面的形势吧。”
郭彤老人说,慢慢的,市民和商户们逐步了解了共产党的政策后,也就没有了原来的迟疑和恐惧了。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