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某潜艇支队官兵大洋深处吃上营养配餐——
蓝鲸之腹有雅间 本报特约记者 方立华 通讯员 曹结余
官兵在潜艇用餐。曹结余摄
“丁零零……”一阵铃声过后,指挥员命令:“水上二级部署,第二更开始接更,非更人员开始午餐。”
今天中午,跟随海军某潜艇支队一艘潜艇执行训练任务的记者,被官兵请进了“海底雅间”——空间狭小的舱室就餐。鱼雷舱空间大,是全艇最大的“雅间”,舱内没有桌子,副鱼雷长张建华将一盘盘的饭菜沿着过道一字儿排开,官兵们席地而坐。身材瘦小的士官王文平干脆坐在鱼雷架上吃饭,他笑称自己是“人在"龙宫",身坐鱼雷,嘴尝美味”。蛟龙犁海,饭菜飘香。记者发现,主食有米饭、馒头、包子等,菜品有红烧带鱼、炒小白虾、烧牛肉等,水果有西瓜、苹果等,和岸上伙食水平不相上下。
艇长顾东华给记者揭开谜底:随着冷藏室、冰柜等设备落户舱室,官兵远航也能吃上6大类32个品种的营养配餐,海鲜肉类、蔬菜水果已成家常便饭。(本报宁波2月9日电)
空军航空兵某师加大官兵长航生活保障力度——
午餐吃在蓝天上 杨震 本报特约通讯员 闫国有
飞行员在空中用餐。王振摄
今天,空军航空兵某师展开长途奔袭和轰炸对抗演练。笔者看到,参训人员登机时,不仅拿着飞行图囊,还带着一个配餐袋。
“这是飞行人员长航时的全部给养。”空勤灶管理员邵光成说,远程机动作战,轰炸航空兵往往一飞就是几个小时,飞行人员及时进餐能保持充沛的精力和体力,还可以缓解疲劳和紧张情绪。
笔者打开配餐袋看到,里面装着面包、饼干、火腿、水果和矿泉水等多种食物,足够单兵饱餐一顿。
下午14时50分,一架战鹰完成任务返航。走下战机的领航科科长高宝仓说:“空中进餐虽然不像在地面有专门的桌椅,我们只能在各自的战位上,等飞行状态平稳的时候"见缝插针"吃饭,但营养丰富的食品为我们及时补充了能量。”
由于官兵无法在飞机上进行膳食加工处理,所以空中配餐开袋即食,仅点心就有几十个品种,确保一次进餐可以满足一个架次飞行的消耗。(本报南京2月9日电)
二炮某旅官兵导弹阵地封闭条件下饮食营养卫生——
岩层深处油烟稀 杨永刚 本报特约记者 冯金源
官兵在导弹阵地用餐。成振利摄
空间密闭,不见阳光,栖身导弹阵地的官兵咋吃饭?
今天上午,跟随第二炮兵某旅发射四营官兵进行封闭条件下训练的记者看到,阵地生活区里“别有洞天”:厨房、水房、消毒间等配套齐全,电磁灶、蒸锅、馒头机等一应俱全。营长沈玉虎介绍说,阵地炊事设备都经过了改造,实现了做饭“无噪音,无异味”。
记者走进水房,正在淘米洗菜的一级士官黄勇把杂物都放进了一个环保袋里。“这个环保袋能隔离异味,防止对阵地空气造成污染。”
厨房里,炊事班班长贾飞鹏剁鱼头、切豆腐、爆锅一气呵成,一锅鱼片豆腐汤很快便做好了,却不见油烟滚滚的场面。“我们采用的是新型电磁灶具,油烟净化率达到95%以上。”
中午12时,热气腾腾的“干煸牛肉”、“宫保鸡丁”等6菜2汤摆在了官兵面前。没有餐桌,官兵只能蹲在地上吃饭,但大家依然吃得很香。(本报北京2月9日电)
沈阳军区某装甲团官兵就便器材变锅碗瓢盆——
纸上煎蛋分外香 赵雷 本报特约记者 韩光
官兵正在野炊。李大勇摄
纸上也能煎鸡蛋?烹制10多样饭菜不用锅碗瓢盆?初春时节,记者跟随沈阳军区某装甲团官兵进行野营拉练,途中王铁强等5名战士因脚扭伤只得在大部队后面“打狼”。
中午时分,饥饿难耐。“原地休息,准备做饭!”只见战士们拣来树枝当柴,从挎包和背囊里取出几张白纸、几个鸡蛋、一小袋大米、挂面和半瓶豆油。
王铁强用油把白纸浸透,放在战备锹上,熟练地把鸡蛋打碎,摊在油纸上,再拿到火上烘烤。“纸煎鸡蛋要用火的外焰烘烤,既烤不坏油纸,鸡蛋也好吃!”说话间,油汪汪的煎鸡蛋已新鲜出“锅”,香气四溢。
一旁的几名战士也拿出了自己的“绝活”:茶缸煮稀饭冒出丝丝蒸气,饭盒煮面条、头盔烧汤即将出“锅”……子弹盒炒菜、茶缸煮稀饭、火烤肉串……该团官兵探索出10多种利用就便器材实施单兵保障的方法,让野战生存无忧。(本报辽阳2月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