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2月1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月份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1.0%,高于市场预期;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下滑3.3%,超过市场预期的下滑幅度2.6%。当天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多家外资银行经济学家表示,当月CPI增幅为正值主要是春节假期因素造成的,因春节期间很多商品和服务因销售旺盛而未降价,暂时有助于CPI保持在正的区域。
考虑到春节因素和去年雪灾时的高基数,他们预计,2月份CPI极有可能滑向负值,PPI也将进一步下滑。虽然通胀数据变为负值,但多数经济学家认为这并不等于中国已步入了通缩。
PPI下滑导致CPI趋向负值 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告诉记者,原材料和能源价格的进一步急剧下跌,以及制造商定价产品价格同比下跌2.2%,是1月份PPI下滑幅度高于市场预期的主要原因。据悉,当月原材料价格跌幅从去年12月的同比3.9%扩大至6.8%,下拉PPI0.9个百分点,能源价格的跌幅更是从7%扩大至13.2%,下拉PPI0.3个百分点。王庆认为,最新数据证实上游价格的急剧下滑正在导致消费者价格水平的进一步放缓。他预计今年全年CPI将下滑0.8%。美林也预计今年全年的平均价格水平会低于2008年。
出现通缩可能性小 尽管通胀同比数据将为负值,但美林经济学家陆挺认为,中国价格水平进一步持续下跌也就是通缩的可能性相当小,将出现价格水平上涨/稳定与负的通胀共存的局面。陆挺很担心市场可能被误导,特别是从下月CPI变为负值开始。他说,与一直被广泛用于描述价格总体水平变化的“通货膨胀”指标不同(价格水平变为负值被称为“负通胀”),“通货紧缩”的定义更为特殊,常常意味着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总体水平的持续下跌。
谈到中国将出现价格水平上涨/稳定与负的通胀共存的原因时,陆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即随着全球经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原油和其他主要金属价格已经接近于10多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中国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和低成本房地产投资计划部分抵消了民营部门资本支出的下降,有助于支撑原材料价格;中国政府将主要粮食品种的收购价格提高了10%至15%。尽管失业的农民工会减少开支,公务员、教师和退休人员工资的大幅上涨具有通胀倾向,因央行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去年12月份贷款增速从11月份的16.0%加速到18.8%,预计今年1月银行贷款将净增1.2万亿元人民币,信贷同比增速将升至19.7%。
摩根大通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龚方雄则强调了在CPI和PPI双双为负值且房地产价格下跌的情况下防止形成通缩预期的重要性。他提醒政府在刺激经济政策效果初步显现情况下,应防止过早自满而不再出台进一步措施,且在政策制定上要有一定前瞻性。
经济恢复有赖于内需 因美国已经陷入衰退,目前正在进行深度的结构调整,龚方雄认为今年中国经济能不能保持8%增长率的关键在于内需而非外需,他提醒中国企业对外需不要抱有任何幻想。事实上,去年一度为负值的美国储蓄率现在已恢复到了2%,一般来看可能会恢复到8%至10%。
龚方雄表示,如果美国储蓄率恢复到8%至10%,其消费需求将下降6000亿至8000亿美元,这将对中国的出口产生很大的不利影响。不仅如此,现在贸易保护主义在全球明显抬头,奥巴马刺激经济计划中出现了“购买美国货”等保护主义条款,这会使出口形势更加严峻。龚方雄据此判断,中国的出口可能还没有见底,经济恢复还有赖于内需,而内需能否撑得住又取决于房地产成交量和消费能否继续上升。
他还表示,扩大内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通缩预期,如果存在通缩预期,企业就不会重建库存,经济活动会昙花一现,内需就推不上去。(记者 袁蓉君) (来源:金融时报)
(责任编辑:杨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