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5年多前,由4个研究所和多个小型的科研机构整合而成的第二炮兵装备研究院呱呱坠地。5年多来,在编制员额没有增加一人的情况下,该院完成的课题数量,比建院前各所同期取得成果的总和增加约一倍,其质量更是不可同日而语,为装备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秘诀何在? 金刚石和石墨这两种“同素异构”的物质,硬度有天壤之别,原因在于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研究院领导说,他们的基本经验,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不断推进科研创新,整合资源,聚指成拳,让人力物力财力的能量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 新年伊始,记者从第二炮兵装备研究院获悉:建院5年多来,该院共完成6000多项科研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国家和军队成果奖400余项,人均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高等级奖的数量居全军同类单位前茅。
这个研究院的发展道路有何奥秘?
创新科研模式——10大机制连起“一体化科研” 2003年,研究院组建之际,我军军事斗争准备正处于紧锣密鼓加快推进的关键期。建院第一天,院长慈林林就受领了一项重大科研任务。在人头还不熟悉的情况下,院党委迅速行动,从各研究所挑选精兵强将,合力攻关,仅用两个月就完成某武器系统改进的立项、研制和定型等工作,创造了我军装备研制史上的奇迹。
这次任务是该院的“开门红”,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印证了军委组建研究院的决策意图。
研究院的前身,是4个彼此独立的研究所。所与所之间缺少沟通,存在技术壁垒,导致科研资源分散,难以形成整体合力。为此,军委和第二炮兵首长决定,并所建院,打造第二炮兵的“科研航母”。然而,并所建院只是拆除了有形的“烟囱”,真正形成科研合力,还需要较长的磨合。院党委发现,尽管编制上合了,一些同志依然沉浸在老单位的“自主情结”中,个别同志面对重大任务,表面上讲相互协作,实际上却不够尽心尽力。
针对这一现象,院党委提出,从编制整合到形成科研合力,首先要树立“一体化科研”理念。为此,他们召开研究院改革发展研讨会,到军地科研单位进行调研,探讨“一体化科研”理念和机制改革之道。
通过一次次思想的交锋和观念的碰撞,“一体化科研”理念在研究院深入人心。在此基础上,研究院推出了一系列“一体化科研”举措:
——整合科研项目,建立统分结合的一体化管理模式,既避免了各所之间的无序竞争,将有限的物力财力集中于重点研究上,又调动了各所的积极性。
——统筹学科建设,实行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对不同专业、不同研究方向的科研资源进行重新配置。某研究所从事总体论证,作用重要,然而科研经费较少,获奖几率较低。为此,院里出台倾斜政策,加强这个研究所的专业建设,使该所取得了一批重大武器装备论证成果。
——整合科研力量,成立多支跨研究所、跨学科的型号队伍,大大加快了新型武器研制进程;建立了研究院属的“科研快反部队”。
——共享科研资源,对实验室进行整合和升级改造,集中力量建成一批重点实验室,构建了配套完善、资源共享、设施先进的科研实验环境;打造一体化信息平台,建成了联通全院的科研办公网,大大提高了科研效率。
几年来,研究院共推出包括思想政治工作、人才建设、科研基础、项目管理、重大任务攻关等方面的10大“一体化科研”机制,使“一体化科研”从理念变成行动。
培育科研文化——300多枚军功章“导”出新风尚 去年6月,该院副总工程师杜晓春被中央军委荣记一等功。在研究院,杜晓春算得上是一个传奇人物:10年前,他主动辞去研究室主任职务,专心从事某重大课题研究。他和项目组的同志历经挫折,却愈挫愈勇,终获成功。院党委向上级建议破格提拔杜晓春,项目组的同事也分享了成功的果实:6人荣立二等功,3人荣立三等功。
这个项目组为何如此受青睐?院领导说:“我们就是要在全院树立"科研攻关为打赢"的科研价值观。”建院之初,院党委发现个别科研人员急功近利,热衷于“短、平、快”项目,不愿坐“冷板凳”、搞大课题;有的热衷于装备科研,不愿意参加急难险重技术保障任务;有的在科研合作中只愿当“鲜花”,不愿做“绿叶”。
对此,院党委坚持开展正确的科研观教育。他们邀请院外专家开讲座,举办研讨会,同时着力发挥典型的示范导向作用,大力宣扬十七大代表、院总工程师肖龙旭等先进典型,用身边人身边事引导科技干部对照先进找差距,自觉校正科研价值取向。与此同时,院党委还出台《关于加强科研作风建设的意见》,建立激励机制,强化导向作用。以往,有的科技干部对参加急难险重科研任务的积极性不高。几年来,院党委加大激励力度,100多名干部因完成重大科研任务成绩突出而立功受奖。如今,人人以参加重大科研任务为荣。良好的科研文化形成了强烈的“磁场效应”,全院科技干部“科研攻关为打赢”的使命感不断增强。建院5年多来,该院出色完成300多次重大科研任务,参加全军和第二炮兵重大演习和试验发射近百次,成功率达100%,创造了重大技术保障的奇迹。
第 1 2页
坚守科研使命——374项科技大奖书写“中国创造” 前年,该院某研究所副所长兼总工程师王永明获得了一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这也是第二炮兵当年获得的唯一一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一鸣惊人”的背后是什么?几年前,某武器系统研制大部分工作临近尾声,但是一项关键技术尚未取得突破。研制方表示,这是一项世界性难题,短时间无法突破。作为军方科研人员,对武器关键技术进行原创性研究并非分内职责,王永明却主动向领导请缨:横下一条心,快速破解这道难题!地方工业部门的同志被逼得坐不住了,也加快了科研攻关,军地双方展开竞赛。半年后,双方各自拿出了一套解决方案,两个技术方案融合后,一套完美的解决方案诞生了,某武器系统的关键性指标由此实现革命性飞跃。
王永明的故事是研究院科研人员牢记使命、主动作为、拼搏创新的一个缩影。
建院5年多来,研究院人均获高等级奖项居全军同类单位前茅。辉煌战绩从哪里来?院领导一语中的:“主动作为才能有所作为,科研攻关中的主动作为,就体现在追求打赢需求与技术可行性的"高点结合"上。”
何谓“高点结合”?
张振江政委给记者打了个比方:在跳高比赛中,人们总是尽可能地把横杆抬高,逼着选手跳出最好成绩。科研也是如此,设定最高的指标、最难的要求,并尽最大努力去实现,才能实现最大的突破。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路,院党委精心做好“加减法”:“加法”,把力量聚焦到急需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上;“减法”,砍掉那些技术含量不高、与实战需求贴得不紧的科研项目。5年多来,一批提升第二炮兵战斗力的关键性课题取得突破:院总工程师肖龙旭带领项目组奋力攻关,获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某研究所所长冯煜芳破解某型武器装备技术改进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锻造人才方阵——600名博士硕士竞相成才 采访中,该院某所助理研究员吕永胜谈了他的一段经历。
2004年,他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研究院,面前出现了一个“两难选择”:刚报到,就拿到了博士录取通知书,是上学还是投身科研?这时,研究室党支部决定,室里工作再忙,也要保证他有足够精力完成博士学业。几年下来,吕永胜顺利地拿下了博士学位,还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院领导介绍说,建院之初,科研干部反映比较强烈的一个问题是,科研任务繁重,对科研干部“重使用、轻培养”,有的室领导对新来的博士硕士一般观察半年,如果出不了成果,就弃之不用。
为何出现只想摘果,不想种树的现象?院党委认真反思:说到底还是在人才使用方面急功近利。为此,党委出台了一系列举措:
——发挥科研领军人物的“酵母作用”。下大力气抓好科研人才的梯次配备。同时推行导师制,采取以老带新的办法,加强年轻科研人才的培养。
——给青年科技干部留足成长的时间。推出“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帮助年轻科技干部“上路”;安排年轻科技干部到部队代职、参加重大科研任务,让他们不断补齐“短板”;给科技干部提供入学深造、到工业部门研修的机会,逐步提高科研能力。
——建立公正的竞争激励机制。院党委出台了《科研创新人才工程实施办法》,把科研人才区分为名专家、专家、院级专家、青年创新人才4个层次,分别搭建不同的平台。对那些埋头钻研并取得突出成绩者,破格重用。5年多来,20多名科研干部被破格提拔。
良好的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使研究院人才辈出。目前,该院已拥有博士100多名、硕士数百名,第二炮兵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10余名、导弹专家数十名。
恪守科研之职——1000余份咨询报告护航演兵场 “一分钟准备!”在某导弹发射场,指挥员的口令,让现场气氛几近凝固。就在发射倒计时的最后瞬间,突然从指挥部传来一声断喝:“停止发射!”原来,在准备点火起飞的一刹那,监控屏幕上显示,一个本应自动脱落的插头没有脱落。一旦点火,后果不堪设想。为首长提出紧急停止发射建议的,就是研究院的科技人员。
此时,另一个问题又摆上了面前:导弹已经通过电,燃料已经加满。能否再次发射,什么时间发射?研究院的专家进行测试和分析,迅速提出决策建议。不久,导弹再次点火,顺利升空。研究院专家的技术决策咨询能力,在关键时刻经受住了考验。
5年多来,研究院在军事演习和实弹发射等重大任务中,针对重大难题,提交技术决策咨询报告1000余份。
某重大任务,是第二炮兵近年来参演要素最齐全、兵力规模最大的实兵实装综合演练。该院领导带领80多名科研干部全程参加演练,现场完成指挥技术决策、靶场技术保障等数十份咨询报告,使多枚导弹发发命中,确保演练圆满成功。不仅如此,研究院还为军事理论研究和武器装备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决策咨询作用。前年,该院某研究所获得中央军委授予的“某科研工程重大贡献奖”。
第 1 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