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一颗铱星通讯卫星10日与俄罗斯一刻报废卫星相撞,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卫星相撞事故。由于相撞产生的大量太空垃圾,可能会对其他卫星和国际空间站造成威胁。美国宇航局称,还需要几周时间来判断此次事故的程度,碎片图片两天后能够获得。
中国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应用协会咨询中心主任研究员曹冲在谈起此次冲撞时,形容自己的第一反应是“莫名其妙”。他从理论的角度解释了此次相撞的原因。他指出,目前的太空交通规则对于通信卫星的位置是有一定的限制的,比如赤道上空的通信卫星,就规定在这个位置,一旦漂移了,尽量采取调位的办法要回到原来的地方。对于在偏离赤道的夹角,都有严格的规定,这样就不会相互影响。但是对其他的,比如空间飞行卫星,因为其轨道不固定,拿GPS的轨道进行分析,GPS卫星的轨道本身是圆的,可能过了几年可能就变成椭圆,这样就对他附近的卫星产生影响,变到一定的程度就相撞了。但他同时也表示这种情况一般不大可能发生。这样的小概率相撞也不应该造成国家之间的对立。
此次与美国卫星相撞的是俄罗斯卫星是一颗废弃卫星,曹冲向搜狐网友解释了这颗卫星“退伍却不下岗”的原因。他说,回收一颗卫星起码要有与发射同样的成本,因为早期发射卫星的数量比较少,各国一般的选择就是让其自己消亡,最后到大气层烧毁。但是现在空间不工作的卫星越来越多,废弃卫星的回收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废弃卫星在落到大气层烧毁的过程中,也有还没有烧掉就落到地球上的。美国曾有一个很大的太空实验室,在落回地球之前,很多媒体都在猜测最后的降落地点。最后这个实验室落到了海里,在空间里就没有完全烧毁。
据曹冲介绍,目前美国、欧洲、俄罗斯几个大国有监控空间碎片的能力,我国也有相应的能力对碎片进行监控。目前最重要的监测方式是雷达,可以确定空间碎片的轨道和大小,进而能够采取一些措施。当然光线观测也是一种方式。
曹冲认为这次冲撞的影响有限,据报道对国际空间站的影响也在可接受范围之内,因此不会直接影响我国的卫星发射安排。碎片的不断增多,会对载人飞行造成更大的影响。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回收成本的不断降低,各个国家都会采取一些办法处理空间碎片。
曹冲认为此次冲撞对中国通讯卫星发展有一定的警示作用,我国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监测,保证卫星的正常、健康运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