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蓉 陈勇
“白塔修好了,快去看呐!”1月5日下午,阆中市民奔走相告。在阆中古城塔山上矗立了400多年的明代白塔,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粉碎性垮塌,7层以上轰然倒地。经过3个多月紧锣密鼓的抢修,终于重建落成,成为四川灾后重建中第一个整体竣工的文物项目。
这是一座密檐式和楼阁式相结合的精美建筑,高29米,共有13层。塔盘用石料砌成八面体须弥座,塔身用青石砌成八边形锥体,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震中白塔“腰折”的消息,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阆中乡友踊跃捐款,仅北京的乡友就捐献67万元修复款项。
震后20多天,阆中市面向全国公开招标,最终广州白云文物保护工程有限公司承接了这项工程。文物专家经过对地质环境、白塔的荷载承重、抗震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实地踏勘之后,制定出一套兼顾各方要求的方案。即在保护现存的白塔残体的同时,对白塔进行“移植”手术,在其断裂处重新“嫁接”上半身。施工中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采用传统工艺,还原白塔风貌。并加固地梁,新增防震、防雷、监测和灯饰功能,使之更加坚固,同时更具观赏性。
“修复完成的白塔,抗震级别可以达到八级。”白云公司副总经理陈粤告诉记者,除了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让白塔结构趋于稳定,白塔新配备的监控系统还能及时发现整体结构的细小变化,防患于未然。
10月2日,修复工程正式开始。专家介绍,白塔的修复严格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无论文物外观、建筑材料、工艺手法、文物环境等方面,都将“修旧如旧”。为此,古法砌墙的糯米石灰浆“重现”,工人们将糯米打成粉末,熬制成糯米浆调和石灰,以增加粘接强度。同时白塔内外的批荡材料中,也加入了糯米浆。整个工程消耗700多公斤糯米,40吨生石灰。为了真实还原古塔的明代旧貌,工程人员专门远赴陕西,采购回2万多块仿古砖和600多公斤麻刀(麻筋)。
据了解,上世纪80年代,阆中白塔遭受雷击,塔身上部局部开裂。随后修复时,白塔被抹上一层白水泥。在这次修复中,白水泥被全部剔除。曾经被泥土掩埋的白塔底座八面体须弥座也“重见天日”,被风化的石材在被清洗掉风化层后,也喷涂上专业药剂,穿上“防化外衣”。
对白塔遗存部分,工程人员用钢板箍和钢筋进行了连接,将白塔塔身紧紧合抱起来。钢板箍与塔身之间的缝隙,灌注了环氧乳液、加固液等特制的黏合和强化材料,使之紧密结合成一个整体,如同给白塔穿上一层保护装甲。在密檐处进行了上下植筋加固。白塔残体在地震中出现的裂缝,也被灌注了特殊材料。
据透露,阆中有关方面还将在白塔旁的香城宫内开设展室,介绍白塔的历史沿革和地震受损及修复有关情况,展示白塔“震断”后修复中无法使用的古砖、修复时使用的仿古砖等,通过实物、图文等形式,永久地保留这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