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和俄罗斯航空航天署11日证实,一颗美国商用通信卫星与一颗俄罗斯报废卫星10日在太空相撞。航天专家认为,这是完整在轨卫星首次相撞事件。
相撞时间:美国东部时间10日11时55分(北京时间11日零时55分)
相撞地点: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上空,距地面大约790公里
美国卫星:美国铱卫星LLC公司1997年发射的“铱33”号商用通信卫星,质量大约560千克
俄罗斯卫星:1993年升空的俄罗斯“宇宙2251”号军用通信卫星,质量大约900千克
核心提示
两卫星相撞
按照美国航天局的说法,美国军方借助太空监视网络首先发现卫星相撞并通告航空航天局。
美方认为,相撞前,俄方卫星已经处于报废状态。
俄罗斯航天兵11日证实,俄罗斯和美国两颗卫星在太空相撞。航天兵第一副司令亚历山大·亚库申说,“宇宙2251”号1993年从俄罗斯西北部阿尔汉格尔斯克州普列谢茨克发射场升空,1995年起停止运行。
一名不愿公开姓名的美国官员说,没有迹象显示这是一次人为制造的事件。
碰撞“概率小”
美军战略司令部发言人莱斯·克德利克说:“我们认为,这是第一次两颗卫星在轨道相撞。”
美国航天局资料显示,以前发生过4起火箭残骸或小型卫星轻微碰撞事件。
铱卫星公司11日发表声明,认定“这是一起极为罕见、可能性非常小的事件。”
美国休斯敦约翰逊航天中心专家尼古拉斯·约翰逊认为,无法认定哪颗卫星应对这起事件负更大责任。
约翰逊说:“它们撞到了一起。在那个地方,谁都没有优先权。我们在太空没有交通指挥中心,也没有一种公认方法预测你的路线上会出现什么东西。”
铱卫星公司称,卫星相撞并非缘于这家卫星通信公司的技术问题。公司女发言人利兹·德卡斯特罗说:“这起事件不是铱卫星公司及其技术出错的结果。”
铱卫星表态
卫星相撞对铱卫星公司的服务将造成些许影响。“失去这颗卫星对我们的服务可能产生非常有限的影响,表现为服务短暂、偶发中断,”铱卫星公司声明说。
声明说,铱卫星公司预计13日前可解决后续问题。它现有8颗在轨备用卫星,打算30天内以一颗在轨备用卫星替代“铱33”号。
铱卫星公司的卫星服务系统由66颗处于运行状态的卫星和8颗备用卫星组成,为地面通信网络无法覆盖的区域提供声音和信息数据传输服务。
这一卫星通信系统1998年11月首次投入商业运行。由于费用高昂等原因,它所提供的服务少人问津,运营公司1999年8月宣告破产。2001年,这一系统由私营投资者成立的铱卫星LLC公司接管并重新启用。
铱卫星公司现阶段用户超过30万,美国国防部是它的主要用户之一。
事件影响
碎片可能威胁哈勃望远镜
美俄卫星相撞后,欧洲航天局自动货运飞船项目负责人让-弗朗索瓦·克莱瓦就此表态,撞击事件的原因还需进一步分析,撞击形成的碎片可能会对哈勃太空望远镜造成一定威胁。
克莱瓦强调,比起国际空间站和大多数卫星,哈勃太空望远镜受到的威胁可能更大一些。因为哈勃望远镜自身没有驱动设备,无法调整轨道躲避太空中的“明枪暗箭”。不过,有关方面会通过高分辨率雷达等密切监视太空碎片的动向,评估其可能造成的危险,及时提醒运营方。
他说,目前国际上正在研究清除太空碎片垃圾的计划。但是存在大量的碎片,它们之间还会彼此撞击,改变轨道或产生新的碎片,这都使得太空中的碎片难以彻底清除。现在人们仍然通过监测、警告和躲避等措施来帮助航天器防范可能的碎片撞击。
目前人们已经可以监测到几厘米大小的太空碎片,并且精确计算出它对卫星等航天器的威胁。
不影响“发现”号航天飞机发射
美国宇航局总部负责公共事务的官员迈克尔·布鲁克斯12日对新华社记者说,美俄卫星在西伯利亚上空相撞并不会影响即将进行的“发现”号航天飞机的发射,也不会影响到国际空间站的安全。
布鲁克斯对新华社记者强调,“"发现"号的发射不会受此事件的影响”。他解释说,由于国际空间站在地球上空约350公里的轨道运行,而美俄卫星在地球上空约790公里处相撞,这一事件应该不会影响到国际空间站的安全。但他同时指出,美国国防部空间监视网正在监测相撞事件产生的碎片,轨道碎片专家也正在分析碎片的潜在威胁。
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原定于2月12日发射,目前已被推迟至最早22日发射。“发现”号航天飞机将运载7名宇航员前往国际空间站。在空间站期间,宇航员们将进行4次太空行走,在空间站右侧安装一个托架,展开太阳能电池板。
原因调查
美方:相撞责任不在己方
美国铱卫星公司发言人莉兹·德卡斯特罗12日说,10日发生的美俄卫星相撞事件并非由该公司卫星发生故障引起。
铱卫星公司发言人莉兹·德卡斯特罗说,美国负责监控小型卫星及其他太空物体的机构向该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相撞事件可能与俄罗斯卫星失控有关。
位于美国马里兰州的铱卫星公司运营着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商用卫星网络,运行卫星数达66颗。
背景资料
太空垃圾与航天器相撞
美国铱卫星公司的“铱33”卫星与俄罗斯已报废的“宇宙2251”军用卫星10日在西伯利亚上空相撞,这是太空中首次发生完整的在轨卫星相撞事件。
此前,人类曾通过轨道测算确认过三起重大的太空垃圾与航天器相撞事件。
1991年12月底,俄罗斯一颗失效卫星“宇宙1934”撞上了本国另一颗卫星“宇宙926”释放出来的大碎片,前者一分为二,后者零碎到无法跟踪。
1996年7月,法国的“樱桃”通信卫星被多年前“阿丽亚娜”运载火箭入轨时产生的一枚碎片击中。当时,该碎片以每小时3.1万公里的速度与卫星相撞,卫星主体虽没有受到损伤,却导致一个观测装置受损,卫星运行超出正常范围。
2005年1月17日,在太空中飞行了31年的美国“雷神”火箭废弃物和此前中国发射的长征四号火箭的残骸,以每秒5.73公里的相对速度碰撞,长征四号火箭残骸的近地点轨道下降了14公里,美国的火箭废弃物一分为四。
(本版稿件综合新华社)
太空“交通法”急需完善
随着人类进军太空步伐的加快,完善太空“交通法”迫在眉睫。
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标志着人类进入太空时代,联合国对此给予高度重视。195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指出,为了保障外层空间物体的发射完全用于科学及和平目的,应共同研究制定一套监督制度。“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特设委员会”同年成立,第二年被改为常设机构,称为“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这一机构是制定空间法的主要机构。
应该说,过去50多年来太空领域的法制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目前国际上已制定了5个有关外空活动的国际文件。它们是1967年生效的《关于各国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包括月球与其他天体活动所应遵循原则的条约》、1968年生效的《营救宇航员、送回宇航员和归还射入外层空间的物体的协定》、1972年生效的《空间物体所造成损害的国际责任公约》、1976年生效的《关于登记射入外层空间物体的公约》、1984年生效的《指导各国在月球和其他天体上活动的协定》。另外,在这些文件的基础上,国际上已初步建立了4项基本的空间法律制度,即空间营救制度、损害赔偿制度、空间物体登记制度以及探测和利用月球的制度。
关于这次太空“交通事故”的“交通法规”可以使用1972年生效的《空间物体所造成损害的国际责任公约》。该公约对各国在外层空间活动中担负的责任做了较为清楚的阐述。根据该公约第2和第3条的规定,发射国对其所发射的空间物体造成的损害负有赔偿责任;第4和第5条又规定,在共同致害时各发射国承担连带及个别责任。
尽管国际社会初步制定了太空“交通法”,但由于此前没有发生过卫星相撞这类太空重大“交通事故”,太空“交通法”仍属纸上谈兵,尚存在着法律规定不完善、监控困难、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远没有达到针对汽车等地面交通工具依法管理的水平。
随着人类进一步开发太空,太空中的“交通工具”将越来越多,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太空垃圾也会相应增加,由于太空的空间资源有限,因而迟早会出现太空“交通拥堵”现象。美俄卫星相撞为太空“交通安全”敲响了警钟,完善太空“交通法”是维护太空“交通安全”的关键。
首先,要形成国际共识,加强国际合作,为完善太空“交通法”奠定思想基础;其次,要加强对太空中各类物体的监测,做到心中有数,除在关键时刻预警之外,还可提供充分的执法依据;第三,要用立法手段加强技术研发,减少太空垃圾的产生,清除太空垃圾;第四,要进一步明确责任、义务和权利,在太空出现各种“交通事故”时都能做到有法可依;第五,尽快推出权威的国际“太空交警”机构,提高太空“交通法”的执行力;第六,充分考虑目前太空开发能力较弱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在利用太空领域,实现全世界的共同发展。
可以预见,随着太空“交通”的日益繁忙,完善太空“交通法”的重要性将日益显现。
最新消息
碰撞产生600块太空垃圾
美国一颗商业通信卫星和俄罗斯一颗报废卫星相撞触发一些专家担忧,残碎片可能对国际空间站构成一定程度的安全威胁。
这起事件再次引起人们对“太空垃圾”危害的强烈关注。
残碎片数量多
美国军方“空间监视网”观测到卫星10日相撞后产生两团“残碎片云”。美国航空航天局下属约翰逊航天中心发言人凯利·汉弗莱斯11日说:“我们仍在努力确认这两团碎片云究竟有多大。”
路透社报道,美军战略司令部下属空间联合作战指挥中心监测到500至600块新生残碎片,一些碎片的尺寸最小为10厘米。
在位于美国得克萨斯州休斯敦市的约翰逊宇航中心,研究“太空垃圾”的专家马克·马特内伊说:“我怀疑,清查结束后,他们会发现数百件残片,那些更小碎片可能会数以千计。”
专家预测,碎片随后将逐渐扩散,其中一些相互撞击,另一些改变飞行轨道。
“残碎片将移动并四下扩散,一些残碎片可能撞击其他残碎片,”美国航天局发言人约翰·延布里克说,“最终,残碎片还会变小并降低飞行轨道。”
美俄各自忙乎
美俄两国相关机构已着手监测卫星相撞产生的残碎片。
俄罗斯航天兵第一副司令亚历山大·亚库申证实,航天兵太空控制系统正密切跟踪俄美卫星相撞后产生的碎片。
路透社报道,俄方正监测散落在相距地面500公里至1300公里的轨道上的残碎片。
美方多家官方机构负有监控“太空垃圾”的使命,包括美军战略司令部下属“空间监视网”系统和联邦政府航天局下属“轨道碎片项目办公室”。按照惯例,美国航天局定期与“空间监视网”互通数据,以确保国际空间站和航天飞机与危险碎片保持足够距离。
“太空垃圾”日增
尽管美方被撞卫星运营商铱卫星公司称发生卫星相撞的情况“极为罕见、可能性非常小”,但专家认为,由于“太空垃圾”近些年不断增多,类似现役卫星与报废卫星相撞的事件当属“必然”。
约翰逊航天中心专家马特内伊说:“我们知道这种事情迟早会发生。”
航天专家一直警告,自苏联1957年发射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以来,各国航天活动将产生大量“太空垃圾”。近些年这些太空漂浮物不断增多。
美国空间联合作战指挥中心今年初发现和跟踪的人造太空物体为1.8万件,包括现役和报废卫星、航天火箭助推器残骸和尺寸10厘米以上碎片。
对航天飞机而言,这些“垃圾”构成的威胁甚至超过发射和返回阶段面临的风险。
各方善后频敲警钟
在相撞事件发生后,俄罗斯方面的回应相对较晚。最初,俄联邦航天署新闻秘书沃罗比约夫表示,“铱33”与“宇宙2251”的运行轨道很接近,它们确实有可能相撞。他还指出,“宇宙2251”由俄罗斯航天兵负责监控,俄航天署并未因此损失任何航天器。稍后,俄罗斯航天兵第一副司令亚库申确认两颗卫星发生相撞,俄航天兵太空控制系统正密切跟踪俄美卫星相撞后产生的碎片,这些碎片可能分布在高度从500公里到1300公里的太空。
空间站能够躲避碎片
美国宇航局专家说,上述卫星碎片可能会影响同一轨道上的其他卫星,但因为国际空间站的运行轨道距地面约350公里,与撞击发生区域高度悬殊,因此这些卫星碎片撞到空间站的可能性不大。美国宇航局发言人约翰·延布里克解释说,即使碎片在下降及扩散过程中进入空间站飞行区域,空间站也能在必要时启动“避撞”程序,调整自身运行轨道,避开碎片的撞击。从目前来看,空间站很有可能需要采取这种躲避措施。美国地面飞行控制中心已将这次卫星相撞事件通报驻站宇航员。
碎片可能波及带核卫星
俄塔社12日援引俄航天专家的话说,俄美卫星撞击后产生的碎片向不同方向飞散,这些碎片有可能撞上处于太空飘移状态、高度相近的苏联时期的卫星,这些卫星上面装有核反应堆,如果遭遇碎片撞击,有可能在太空中生成放射性碎片带。
欧洲航天局自动货运飞船项目负责人让-弗朗索瓦·克莱瓦12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此类事件比较少见,但卫星碎片可能对哈勃望远镜等无法调整自身飞行轨道的航天器造成一定威胁。
太空“交通安全”敲响警钟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专家庞之浩在评价美俄卫星相撞事件时指出,“太空垃圾”主要包括废弃的卫星及探测器、运载火箭末级的碎片和宇航员意外丢失的物品等,地面能探测到的高度1000公里以内、尺寸10厘米以上的“太空垃圾”约有1.8万个,10厘米以下的这类“垃圾”有10万个之多,主要源自美国和俄罗斯。虽然这些“太空垃圾”数量众多,但还不足以使辽阔的近地空间变得拥挤。
这位专家特别强调说,此次美俄卫星撞击事故为人们敲响了警钟:高科技往往是双刃剑,随着航天活动越来越多,“太空垃圾”势必不断增多,人们必须采取新办法予以应对。
专家认为:俄美卫星碎片或影响中国太阳同步轨道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