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向大家汇报昨天下午咱们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情况。”
2月11日下午4时许,李秀英以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街道史家社区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的身份,向参加史家社区党委第一次会议的党委成员介绍情况。
李秀英口中的“咱们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在11日中午新华网即时滚动消息中被称为“首都北京成立的第一家社区纪律检查委员会”。记者获知消息后立即赶往史家社区,正好赶上了这次特殊的会议。
北京现首家社区纪检委 在史家胡同21号院门口,记者看到一块崭新醒目的牌子,上面写着“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街道史家社区纪律检查委员会”。
走进院门,只见迎面影壁上镌刻着仿毛泽东题写的五个大字———“为人民服务”。
这是一座平房大院,面积有四百多平方米。社区党委和居委会不久前刚刚搬入这里办公。社区党委书记兼居委会主任纪秀慧告诉记者,史家社区在册居民1208户,常住人口1522人,社区有党员90名。现在的党委是刚刚经党员大会选举产生的新一届班子。
记者得知,史家社区纪律检查委员会于2月10日上午由党员大会直选产生,包括纪检书记等5名纪检成员是通过参加党员大会的66名同志高票推选后,再经街道上级领导确认当选的。当天下午,史家社区纪律检查委员会召开了首次会议。
值得一提的是,社区纪检委并非政府机构设置。“街道纪委将指导社区纪委开展工作,但更重要的是对社区党员、居民负责。”社区纪委书记李秀英说。
纪检小组“升格”纪检委 社区纪检委员高维告诉记者,社区纪检委的前身是纪检小组。这个小组成立于2007年4月,共有3名成员,主要工作是对社区财物及账目管理进行监督,并对工作中可能出现的漏洞和风险提出意见。
“纪检小组有必要"升格"纪检委吗?”记者问。
“有必要!”69岁的老党员高维不假思索地说出了这三个字。他告诉记者:“成立纪检委使社区党委多了一个机构,纪检委的权力和责任更大,那是纪检小组不能比的。纪检委要听取党委书记和居委会主任的工作汇报,提出意见和建议,纪检小组就不能做这些事。”
71岁的许菊是原社区纪检小组成员,“纪检小组的工作主要是查账,查明后公布结果。社区经费从哪来、花在哪儿,一笔笔都要算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许菊在纪检小组时,参加了对每笔收入和支出经费进行核查的工作,“经常是拿着算盘、计算器挨个儿算”。
“现在纪检委不仅要核清账目,还要监督社区党委、居委的勤政廉政,对各项审批程序是否合法承担责任。”许菊坦陈,“当选纪检委员,我们觉得压力更大了,责任更重了。”
多个“婆婆”很有必要 成立伊始的史家社区纪检委在2009年要做哪些工作?记者与社区党委成员、纪检委员们一道聆听了李秀英的介绍:“宣传反腐倡廉,监督勤政廉政”,“公布服务热线,设立居民意见箱,接待居民来信来访,通报党务政务违纪违法情况……”
记者了解到,目前北京的社区各项配套设备逐渐完善,一些社区办公用房多达上千平方米,并配备有数码相机、摄像机、手提电脑等高档办公设备,社区年度经费动辄上百万元。史家社区的固定资产也有上千万元,每年固定活动经费近十万元。作为北京市首家社区纪检委,史家社区纪检委的一项重大职责就是监督“这些钱物用得是否合理”。
然而,记者对社区成立纪检委的必要性仍有疑问:
其一,社区日常工作繁忙,社区党委、居委一把手定期向社区纪检委汇报工作,是不是平添麻烦?
其二,整天在一起忙工作,社区纪检委书记本身就是由社区党委副书记兼任,怎好对主管领导指东道西“挑毛病”?
其三,社区纪检委的工作会不会成“花架子”?
纪秀慧没有正面回答,而是给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件往事:2007年冬,街道给社区干部和巡防执勤人员下发了40件军大衣。考虑到巡防执勤人数多,几位居委主任、副主任主动把自己名下的大衣让出。但有人看到两名副主任没穿上级下发的大衣,而是穿着新买的羽绒服和棉服,便猜测主任们嫌下发的大衣不好看,悄悄将其兑成钱买新的了。
“我听到传言后心里特别难受。”纪秀慧说,她当时很委屈,却又没法向人解释,“后来,纪检小组及时通过党员大会澄清此事,并向居民介绍实情。传言很快无影无踪,几位主任事后听到居民这样说,"你们也真是不容易!"”
“我觉得我们是保驾护航的,既为老百姓保驾护航,也为党委、居委保驾护航。居民有意见想不通或投诉社区工作,我们就得去监督,去调查核实,然后明明白白地回复、沟通;党委、居委有需要向居民解释说明以免引起误解的,我们去做工作。”许菊说。
作为社区党委书记,纪秀慧认为,自觉接受监督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纪检监督是为了帮助我更好地工作,尤其是纪检委每帮我们澄清一次事实,都是帮我们树立党委和居委形象,让群众放心。我们真是感激和珍重这份监督啊!”
本报北京2月12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