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军职能的拓展,军队执行非战争军事行动越来越多———抗击雨雪冰冻、抗震救灾、抗洪抗旱、军事演习、反恐维稳……
接踵而来的任务,使非战争军事行动日趋常态化。如何依法执行非战争军事行动,成为新时期我军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近年来,第二炮兵某基地连续多次执行非战争军事行动,在努力完成任务的同时,对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涉法”问题,也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
依法设置处突预案 “法规库”确保处变不惊 这是一件令该基地官兵刻骨铭心的事。2004年秋,该基地驻地发生重大火灾。接到求援后,该基地官兵火速出动投入灭火救灾。大火虽然最终扑灭了,但官兵们却没有太多的喜悦:有的被村民要求赔偿,说损坏了他们的财物;还有的被村民投诉,说不尊重当的民俗……
官兵们满腹委屈:当时只想如何尽快灭火,哪里想到会有那么多的顾虑?机关也颇感头疼:油料、器材等均由部队“埋单”,巨额保障费用如何处理?被烧伤的官兵个人权益又该如何维护?
诸多的问号,着实让该基地机关和官兵困惑了一阵子。随着陆续参加抗洪救灾、抗击冰雪、抗震救灾、重大演习等一系列非军事行动,该基地领导逐渐在实践中感到:在未来的战争和非战争军事行动中,法律准备都是军人的必备素质,只有在法律的框架下执行非战争军事行动,才能不陷入被动,才能达到效益最大值。
非战争行动大多具有突发性,事先进行法规搜集准备,是履行好使命任务的基本前提。该基地领导对此具有独到认识:非战争军事行动大多基于民生民情、社会稳定等需要而展开,涉及部门多,牵连部门广,政治性、全局性和敏感性很强,对行动提出了很高要求,法规搜集准备必须走在任务行动先列。
兵撒千里外,法规一线牵。他们着眼非战争军事行动性质的任务,坚持依法行动、依法履职、依法办事,围绕“上下贯通、左右协调、军民兼容、区域协作”的原则,建立起50万字的“非军事战争法律法规库”,涵盖《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军队参加抢险救灾条例》等法律法规,提高部队依法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能力。借鉴国内外大量非战争军事行动实践的经验教训,科学制定《突发事件依法应急处置预案》、《依法处置军民纠纷预案》等10多个预案,确保一旦有事处变不惊,快速反应。
在此基础上,他们还根据每次任务行动的具体特点,搜集整理相关法律法规资料,编制下发《单兵法规知识手册》,确保部队一切行动都符合法律规范。据该基地资料显示,近年来执行的10余次非战争军事行动,地方政府和民众均给予高度评价。
记者感言在非战争军事任务日趋常态化的今天,军队参与抢险救灾已不是在尽义务,而是依法履行职责。在法律的框架下执行非战争军事行动,必将成为军队履行使命任务的基本素质,依法设置处突预案、建立“法规库”必然成为执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内在需要。
依法处理军地纠纷 随军律师走进“中军帐” 非战争军事行动军地交往频繁,诱发军民纠纷的因素多,加之任务部队点多线长,发生军地矛盾纠纷的风险较高。如何依法处置矛盾纠纷,如何依法把纠纷减少到最小值,成为该基地重点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2007年初夏,该基地下属某旅执行一次大型演习任务。在演练区域,一些村民随意进出演练场耕种,搭建简易房屋、晾晒农作物。给演习带来的影响也显而易见:天然伪装屏障遭到破坏,演习正常秩序遭到影响,并给部队军事行动中的安全保密工作带来了直接威胁。部队虽然多次派出警卫人员阻止,但却以纠纷和冲突结束。
隐患不除,迟早必酿大祸。该基地及时抽调律师到演习地域,依据《军事设施保护法》,协调地方政府对演习区域进行重新划界。与驻地司法、安全等部门组成联合工作组,深入农户家中,向村民宣传军事设施保护法、国防法等法律法规,让他们明白违规进入演习场耕种是违法行为,如果执迷不悟将受到法律制裁。同时,让随军律师制作下发法规知识小卡片,指导执勤官兵依法履职。在随军律师和官兵的共同努力下,村民再也没有进入演习场违法耕种,军民纠纷得到妥善解决。
让随军律师介入非战争军事行动,是该基地重视运用法律法规解决执行任务中涉法纠纷的独特举措。该基地政委张升民对记者说:“处理军地纠纷这类敏感性问题,涉及政策法律法规问题多,官兵经受的法律考验更加严峻,只有让随军律师提前介入,才能确保非战争军事行动依法进展。”基于这种理念,该基地充分发挥法规制度在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的功能作用,每次执行非战争军事行动前,都配备相关法律专家和随军律师,为指挥员提供法律咨询和解决军地涉法难题。据悉,该基地随军律师已参与6起非战争军事行动,及时依法处理20余起军民纠纷问题,确保了部队一切行动都符合法律规范,把军民纠纷的负面影响降低到了最小程度。
记者感言是否依法实施非战争军事行动,是判定其正义性、合法性的基本标尺。而各类非战争军事行动中,部队官兵必然要涉及到大量政策和法律法规问题,让随军律师走进“中军帐”,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依法强化军地协作 “孤军”作战也有强大后援 随着非传统领域安全威胁日益突出,军队担负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越来越多。只有依法发挥军地协作优势,才能真正提高完成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该基地官兵对此深有体会。
去年5月中旬的一天,该基地奉命参加抗震救灾任务,浩浩荡荡的车队向震区紧急开进。由于事先没有启动军地协作机制,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当风驰电掣的车队驶至一个弯道时,几位老农赶着数辆装满庄稼的牛车在前方的路上蹒跚而行。因为道路狭窄,任凭车队的引导车一个劲地鸣喇叭,牛车就是让不开道。车队只得尾随其后,缓缓前行。等转过弯道,时间已经过去了17分钟。
17分钟足以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17分钟足以抢救很多人的性命。虽然只是执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的一个“小插曲”,但暴露出的军地协作不畅问题,却让该基地领导陷入反思:非战争军事行动大多环境陌生,社情民情不了解,依法加强军地协作显得尤为重要。
建立军地协作机制,主要是借助地方力量和社会资源,作为部队要依法谋划在先。为此,他们紧紧按照交通法、《军队参加抢险救灾条例》等法规,与战区范围内的交通、民政、公安等十余个部门共同签订协作责任书,建立任务协调、定期走访、联络通报、检查监督等制度,实现在非战争军事行动中信息资源共享、多种力量整合、处置情况便捷。
依法运行军地协作机制以来,该基地与地方有关单位在第一时间共享信息,第一时间整合力量,第一时间处置情况,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协作体系。去年以来,与战区范围内的有关地方单位先后3次召开联席会议,发现并及时解决隐患20余起,有效提高了完成任务的能力。
记者感言非战争军事行动突发性强,时间紧、节奏快、任务重,军地协作必须做到依法超前谋划、扎实准备。依法运行军地协作机制,不仅有效整合和利用了社会资源,为解决部队急需提供了有力支撑,而且还强化了各方依法办事的意识,改变了过去单纯靠关系、靠领导出面、靠行政干预解决的局面,值得借鉴。
依法遵守民族政策 民族团结有了“定盘星” 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的民族民俗政策问题,事关军地团结大局,事关各项任务能否圆满完成,社会关注度高,政治性比较强。一旦发生严重问题,就会极大地影响部队形象,极大地损害少数民族群众的情感,稍有处置不当极易造成严重后果。该基地在历次非战争军事行动中谋事在先,周密搜集民族民俗政策和相关法律制度,收到了很好成效。
该基地曾参加了去年的“5·12”抗震救灾任务。接到预先号令后,他们便组织官兵在互联网上搜寻查找灾区社会基本情况和藏、羌等少数民族风俗禁忌和民族政策。及时编写下发《严守民俗政策纪律,确保民族和谐教育提纲》,要求官兵认真学习遵守。
2008年5月20日,北川羌族自治县陈家坝乡,出现了一群特殊的官兵,每人口袋里均装着“灾区羌族民俗政策卡片”:忌生人入病人居室;其禁忌标志为门前放一板凳;忌戴草帽进屋,认为草帽招鬼;忌将筷横于碗上,忌倒扣酒盅,因敬鬼仪式上才如此。
在大竹村安置点,一个服饰奇特的小孩引起该基地防疫队队长武斌的注意:帽上钉海螺壳、衣服上佩戴铜镜,年龄和自己的孩子相仿。本想上前摸摸孩子服饰的他,但看了看卡片上“忌触动小孩铜镜和海螺壳”的规定,不禁又缩回了手。因为羌族民俗规定,若生人触之,会冒犯神灵,对小孩不利。
他们尊重少数民族民俗禁忌、民族政策的做法,赢得羌民们的拍手称赞。羌民母大爷在欢送仪式上激动地落下热泪说:“解放军不但帮助我们灾后重建,还尊重少数民族习俗,真不愧为爱民之师。”
记者感言处置突发事件特别是处置涉及民族宗教的问题,必须了解和掌握民族宗教政策、当地风俗民情等。面对大量政策、法规、民俗等政治性问题,只有坚持依法行动,把法律法规的功能发挥至最大化,才能赢得少数民族民众的充分理解与广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