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争形态和军队建设向信息化转型的进程中,人才队伍信息素质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必须把提高军事人才信息素质摆到优先发展位置,更新思想观念,确立更高标准,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实现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快速提升。
信息素质是指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应对信息化战争所应具备的素养和能力,它是信息时代军事人才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军事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的综合反映,对于赢得战场对抗优势、掌握军队建设先机至关重要。
提高人才队伍信息素质,是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客观要求。信息化战场,人与武器装备相比,人仍然是战斗力生成的最重要资源。在信息化战争中,随着大量信息化武器装备广泛运用于战场,信息优势将主导战场优势,拥有一大批具有较高信息素质的人才,才能够熟练掌握新的武器装备,实时、准确地控制战场信息,创造和运用新的战法,进而赢得作战行动的主动权。因此,军事对抗双方人员的信息素质已经成为夺取战争胜利的关键。
提高人才队伍信息素质,也是推进军队建设整体转型的迫切需要。人才转型是军队转型的先决条件。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尽管英、法等国也拥有了大量坦克,但机械化建设却首先在德国完成,这主要还是因为英、法军队中缺乏像古德里安、隆美尔、曼施泰因这样的机械化指挥人才。这说明,尽管武器装备转型十分重要,但并不代表军事变革的完成,只有人才转型才具有真正的决定性意义。目前我军正处在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型的关键时期,武器装备的信息化含量还不够高,官兵的信息素质还不够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还不够高。解决制约军队信息化建设的“瓶颈”问题,加速推进军队建设整体转型,必须努力实现人才素质跨越式发展,加速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较高信息素质的优秀人才。
提高人才队伍信息素质,是一项长期任务,又是一个崭新课题,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统揽,以军事斗争准备为牵引,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全面加以推进。
适应转型需要,努力提高人才培养层次。要抓好生长干部这个源头。一些发达国家军队院校教育体现出较强的超前、复合、创新的意识,军官在院校中通常能学到上一级甚至上二、三级军官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因此,我军院校教育需要增加课程体系中基础知识、理工知识、信息技术知识所占比重,努力构建复合型的知识结构,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地方重点高校攻读博士、硕士研究生,更好地适应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需要。要突出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的培养。尽快完善具有我军特色的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机制,采取军兵种联训、轮训的培养方式,在相关院校开办联合作战指挥集训班,重点对领导干部、战略参谋和担负任务部队旅团主官进行强化培养,打牢各类人才的联合作战指挥能力基础。把岗位锻炼作为提高联合作战指挥能力的基本平台,依托重大军事演习、重要军事活动和重点课题研究,在近似实战的环境中加强联合作战指挥业务训练。完善指挥军官考核评价体系,把联合作战指挥能力作为重要评定标准,推动人才交流、培训制度的全面落实。
不断创新机制,逐步完善人才管理模式。干部队伍建设应有超前预测和长远规划,建立完善精确的宏观调控数学模型,着眼军队信息化建设发展趋势,科学论证各类人才需求规模和更替比例。认真把好干部进、出、升、训等环节的质量关口,抓紧压缩和分流知识结构相对老化的干部,努力实现人才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把人才建设的普遍要求与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特殊需求结合起来,细化各类人才培养目标,实施有针对性的分类指导,力求做到有什么岗位就有什么人才。应加强人才资源的有效整合,充分利用国家和军队重点实验室、博士后流动站等,建立智力协作机制,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在军队信息化建设重大任务中实行协作攻关,充分发挥现有人才资源的“酵母”作用。同时,努力推动人才多岗位交流,在多岗位锻炼中培养高素质人才。
着眼提高效益,积极拓宽依托地方资源培养人才渠道。应加大地方信息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积极引进军队建设急需的信息化专业人才,特别是卫星导航、模拟仿真、目标判读等军队新专业人才。还应重视拓宽引智渠道,充分利用地方科研优势,建立长期稳定的军地科研协作关系,建立起“不求所有、但有所用”的人才流动机制。要进一步增强国防生培养的前瞻性和针对性。充分发挥与军队建设有依托培养关系的地方高校资源优势,着眼部队建设和未来战争需求,努力把国防生培养成为具有较高信息素质的新型军事人才。要积极探索与地方高校联合培养信息专业人才的合作途径,通过在地方高校开办信息技术研讨班、进修班、轮训班以及培养信息专业在职或脱产研究生等方式,不断拓宽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