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回放:“男子看守所受伤”原因 衍生流行语“躲猫猫”
“俯卧撑、打酱油、躲猫猫——中国武林三大顶尖绝学。
在本报2月13日一篇名为《玉溪男子盗林木 被拘半月后死亡》的报道中,由于2月16日要举行婚礼,24岁的云南玉溪北城镇男子李乔明感觉经济窘迫,一直在想方设法多赚些钱,希望在结婚时“多请几辆车接新娘子”。
于是,平时胆小而内敛的他,第一次打起了盗伐树木的歪主意。然而,他的这次“铤而走险”,却将自己带上了不归路。
1月30日,李乔明因盗伐林木被刑拘,进入晋宁县公安局看守所,2月8日下午受伤住院,4天后在医院死亡,死因是“重度颅脑损伤”。晋宁县公安机关12日给出的解释是,当天李乔明受伤,是由于其与同监室的狱友在看守所天井里玩“躲猫猫”游戏时,遭到狱友踢打并不小心撞到墙壁导致。
家属网友质疑“躲猫猫”
对于李乔明因玩“躲猫猫”致死的说法,不仅其家人不能认同,在网上看到这则新闻的网友,绝大多数也表示出强烈的质疑。
“我以为是畏罪自杀撞墙撞死了,没想到是‘躲猫猫’死了!完全超出我的想象力了。”“虽然‘躲猫猫’没有做俯卧撑累,但还是死人了!请问天底下还有安全的游戏和健身方法吗?”“太搞笑了吧!!!2009年第一雷语‘躲猫猫撞到墙’!!真佩服民警同志啊!”“俯卧撑、打酱油、躲猫猫—— 中国武林三大顶尖绝学。”等之类的评论在各大门户网站随处可见。
更有网友称:云南警方有艺术天分,1970年,意大利着名作家达里奥·福根据一个广场惨案创作了《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1998年,话剧导演孟京辉将该剧荒诞的搬上中国话剧舞台,让大家笑话资本主义国家的荒唐事儿;2009年,云南人民警察重新演绎经典,艺术水准已经超过达里奥·福、孟京辉……
截至昨日下午5时,搜狐新闻网《“躲猫猫”成为网络流行语,你怎么看?》投票调查中,共有8096人参与,其中1253票投给“太搞笑,网友太有才了”;586票投给“希望不要再有这种事了”;2737票投给“无语,还真是荒谬绝顶”;3520票投给“我最想知道事件的真相”。
“躲猫猫”注定成为流行词
在网友的语言里,“躲猫猫”已经成为一特定词组加以运用。“早晨起床时做了几个俯卧撑,然后被家里支去打酱油,打完酱油后与小朋友一起玩躲猫猫。”“珍爱生命远离躲猫猫”……
一篇名为叶传龙撰文的《“躲猫猫”注定成为流行词》在网络上广为流传,文中提出:“试想,一个即将成为新郎的人,竟然有雅兴在被拘押期间在那样一个狭窄的场所玩起‘躲猫猫’?即便玩游戏,又会因不慎撞墙而重伤致死?这个理由也未免太雷人太牵强了些。”这个理由让我想起一个笑话:法官在审理一起偷牛案时,问起偷牛者为何被抓,偷牛者辩称,自己看到地上有根绳子,就捡了起来,谁知道后面还有两头牛……“晋宁有关部门会不会只是公开了‘绳子’而忽视了绳子后面的‘牛’?”
为什么“躲猫猫”会在短时间内成为走红的网络流行语?云南大学教授石鹏飞说,这说明老百姓对该事件的关注度较高。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警民之间有障碍,事件发生后由于警务公开不够透明,达不到老百姓心中所想的“真相”时老百姓就会认为,一个人在看守所因为“躲猫猫”而死的背后会不会有什么猫腻?因此“躲猫猫”一词才会在网络上成倍的“放大”。(云南信息报)供稿
本报记者 夏德锐
“躲猫猫”井喷缘于公众知情权受阻
“躲猫猫”火了,一夜间风靡互联网:“珍爱生命,不躲猫猫”;“俯卧撑、打酱油、躲猫猫——中国武林三大顶尖绝学”……“躲猫猫”大红大紫,除网友相传遍地开花外,还有一个最直观的标志,谷歌热词榜“上升最快的关键词”栏中,它已位列第一,并且搜索量呈持续上升趋势。
如果你不明就里,就像此前初见“俯卧撑”走红一样,也会满头雾水,甚至会觉得好玩。可是,引发“躲猫猫”走红的事件却一点也不好玩——24岁的云南玉溪北城镇男子李乔明因盗伐林木被刑拘,2月8日在看守所内受伤,被送进医院,2月12日死亡,死因是“重度颅脑损伤”。当地警方称其受伤原因是放风时和狱友玩“躲猫猫”撞在墙上。(《现代快报》2月17日)
好一个“躲猫猫”致死!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公众当然无法否定警方对李乔明之死所作的解释,谁也不敢否认事情总有偶然性。但与此同时,在常识面前,公众又很难接受一个健壮青年的非正常死亡竟缘于游戏的说法。当然,即便怀疑这种解释是“无厘头”式的谎言,但除非李乔明复活作证,公众也只能怀疑而无力去推翻这个结论。
面对这样一则奇闻,在证实和证伪同样困难的情况下,在公众心存怀疑又无法通过正常渠道获知真相的情况下,“躲猫猫”的井喷就是一种必然。在公众的表达和传播过程中,它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词语,而是作为一个意味深长的符号。猜测、质疑、嘲讽、愤懑、同情、失望……也许每个接触到它的人,对该符号意义的理解有所不同,但网友仍乐于接力,说明它唤醒了公众内心深处的某种东西,公众渴望获知事件真相的心情是共同的。
李乔明是否死于玩“躲猫猫”撞墙?在真相被获知以前,每个人心里都会有一个更倾向于常识而非警方一面之词的看法。不仅如此,他们还会把心里的真相进行加工和表达。“躲猫猫”的风行就是这种加工、表达的特殊表现,其背后有汹涌澎湃却无处表达的民意积聚为支撑。那么,该如何澄清“躲猫猫”井喷带来的对警方的质疑?必须有一个足以让人信服的第三方介入,彻查真相并公布于众,除此别无他途。
[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