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海军“凯旋”号核潜艇
英国海军“前卫”号核潜艇
英国海军参谋长乔纳森·班德2月16日证实,英国核潜艇“前卫”号和法国核潜艇“凯旋”号本月早些时候在大西洋发生了相撞事故。虽然这两艘战略核潜艇并无大碍,目前已经分别回到了各自的港口,但各大媒体的关注并未减少。继美俄卫星相撞引发的航天器飞行安全讨论之后,潜艇在水下航行的安全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为此,本报记者专访了军事问题专家、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李杰研究员,请他就有关问题进行解读。
海底航道是否拥挤? 英法核潜艇相撞事故发生之后,许多人将其与几天前美俄卫星在太空相撞的事件联系起来,感叹“太空和海洋都变得拥挤了”。那么,事实是否真是这样呢?
李杰研究员认为,全世界海洋面积约为3.6亿平方公里,比全球陆地面积的两倍还要大。近年来,尽管有条件的国家在不断加大潜艇的研发力度,但各国的潜艇总数加起来也只有大约800艘,来自不同国家的两艘潜艇同时出现在大洋中同一地点的概率可谓低之又低。虽然受海底地形和水文条件的限制,潜艇一般都如公路上行驶的汽车一样,沿着一定的航道和深度航行,但潜艇的宽度和吃水的深度一般只有一二十米,对于拥有较大垂直空间的航道而言,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李杰研究员认为,所谓的“海底航道拥挤”一说,很大程度上只是媒体的一种炒作。
事故有无人为因素? 事故发生后,媒体纷纷质疑,这两艘核潜艇都拥有完善的声呐设备,为何没有发现对方的存在?对此,李杰研究员介绍说,航行中的潜艇一般依靠雷达和声呐来发现目标,但雷达通常只在水面航行状态和潜望镜状态时使用,在水下潜行时主要还是依靠声呐来保障航行的安全。为了不让可能的对手发现自己,确保行动的隐蔽性,现代的先进潜艇往往竞相发展“超级静音”的能力。在水下航行时,战略核潜艇一般只使用被动声呐,而只有在危险海区航行时,潜艇才会开启主动声呐来配合搜索目标,以掌握行动的主动性。
李杰分析说,由于拥有潜艇的国家非常重视发展潜艇的降噪和隐身性能,按照现有潜艇被动声呐的探测能力,要在较近的距离发现彼此的存在也变得越来越难。事故的发生很可能是法国核潜艇在上浮过程中,因顶部声呐探测能力相对较弱,以及相关人员的疏忽大意撞上英国核潜艇所致。因为大西洋海域一般都是西方盟国海军的核潜艇在行动,通常情况下并不存在战争的威胁和敌对行为,而事故发生海域的水文条件可能也影响了当时值班人员的判断。这也提醒人们,由于核潜艇的安静性越来越好,航行安全并不能完全依赖先进的仪器,相关人员的责任心也十分重要。2005年1月,美国海军“旧金山”号攻击型核潜艇发生造成1人死亡和24人受伤的严重触礁事故。尽管媒体披露,事故发生时,“旧金山”号使用的仍然是1989年版的旧航海图,该图显示在距离事发地点约5公里范围内“没有任何潜在的危险物”,但事故也不排除潜艇指挥官和操纵手方面的人为失误。
能否达成防撞协议? 美俄卫星相撞事件发生之后,许多人都在讨论应该尽快建立太空监控国际体系,对各国太空活动进行有效管理,确保太空安全。此次核潜艇相撞事故使得水下航行安全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那么,国际社会能否就核潜艇的防撞问题达成协议呢?
第 1 2页
李杰研究员认为,核潜艇相撞极易造成核泄漏,因此,此次事故肯定会引起相关国家和国际社会对于水下航行安全问题的重视。但是,要达成一个具有实质意义的核潜艇防撞协议,还面临不少制约因素。
李杰分析说,太空中的卫星多属军民两用,许多卫星的在轨数据都要公开,其运行轨迹可以进行监控。此次美俄卫星相撞后,就有专家认为,美国方面拒绝透露该卫星的在轨数据等信息是发生此次事故的重要原因。潜艇特别是核潜艇的行动本身具有极高的密级,有关国家不大可能将自身核潜艇尤其是战略核潜艇的活动空间和航行路线拿来同其他国家进行讨论。此外,有些国家的战略核力量全部集中在核潜艇上,而许多海域的水文、气象等资料也都属于国家机密,这也加大了相关谈判的难度。俄罗斯在冷战结束后曾提议与美国和北约达成核潜艇的防撞协议,但却无果而终,就是一个证明。
李杰研究员认为,事故发生后,可能会有国家再次提出要达成类似的潜艇防撞协议,但前景并不容乐观。
潜艇相撞与法国全面回归北约 李东航
英法两国核潜艇在大西洋中部海底发生相撞事故后,法国海军2月6日即发表公告说,“凯旋”号在2月3日或4日的某一时刻撞上了水下不明物体。但是,由于英国方面当时没有透露任何消息,法国人一直以为自己撞上的是“类似集装箱的某种容器”。直到“前卫”号被拖回母港,法国人才恍然大悟:本国载有16枚射程11000公里的M45型战略导弹的核潜艇,撞上的是跟自己一样的“容器”——载有16枚射程12000公里的“三叉戟”Ⅱ型战略导弹的英国核潜艇。
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大多将英法核潜艇相撞事故归咎于两国在战略安全问题上互不通气,彼此不了解对方战略核力量的底细,结果导致“大水冲了龙王庙”。据悉,北约国家为了避免盟军潜艇出现水下航行安全问题,专门制定了一套“交通法规”,为美国、英国、挪威、荷兰和加拿大等国潜艇划定了日常巡逻的区域,并定期相互通报本国潜艇的位置。但是,由于法国从戴高乐时期即强调“战略自主性”,游离于北约军事一体化机制之外,它并未向其北约盟国提供本国核潜艇的巡航区域。英法两国1994年就开始围绕为各自核潜艇划分巡逻区问题展开磋商,但是直到2000年9月,两国也没有最终谈拢,只能以一份加强战略核力量互访、定期交流核政策的协议草草了之。
倒是法国披露这次核潜艇相撞事故的时机更为耐人寻味。北约秘书长夏侯雅伯2月12日在法国国民议会(议会下院)国防委员会与外交委员会联合举行的听证会上表示,希望法国全面回归北约。他认为,北约变革需要法国,而且法国全面回归北约“有很多好处”,“不会影响到法国的主权独立”。而法国总统萨科齐去年6月17日在宣布新的《国家防务与安全白皮书》主要内容时特别强调,法国有意重返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并认为法国全面回归北约将意味着北约给予欧洲“更多的地位”。法国政府和军方宣称战略核潜艇相撞的严重事件系因缺乏与盟国的沟通所致,或多或少意在撬动那些在全面回归北约问题上持反对意见的议员的态度。
然而,更为看重“战略自主性”的大多数法国人,很难一下子就把核潜艇相撞这样一个“小概率事件”与法国全面回归北约的必要性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在需要付出暴露本国战略核力量底牌的代价的情况下,他们更加难以接受这一观点。事实上,即便是在美英这样亲密的北约盟国之间,战略核力量的底牌也不会轻易示人,战略核潜艇的战备值班阵位更是秘密中的秘密。由此可见,英法核潜艇相撞事故能起到一些推动法国全面回归北约的作用,但其作用肯定不是立竿见影的那种。
第 1 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