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2月18日电 去冬今春以来,我国北方冬麦区遭遇了历史罕见的特大干旱。据农业部农情调度,2月7日旱情最严重的时候,河南、安徽、山东等8个小麦主产省小麦受旱面积最高曾经超过1.6亿亩,全国近一半面积的小麦遭受旱灾。
农业部提出,要根据农时、苗情和生产条件,加强分类指导,实行科学抗旱。目前旱情如何?科学抗旱取得哪些成效?春季田间管理需要注意哪些问题?2月18日,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胡元坤,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副司长刘恒新做客新华网为广大网友介绍各地抗旱工作和旱情应对措施。
2月18日,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胡元坤,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副司长刘恒新做客新华网。 新华网 陈杰 摄
各地抗旱成效显著 旱情得到明显缓解 主持人:近期旱区加快浇灌进度,许多地区还先后下了雨雪,当前的旱情如何?是否有所缓解?
胡元坤:旱区各地对抗旱工作高度重视,从去年年底以来,特别是今年2月初启动一级响应以来,各地不断加快浇灌进度,抗旱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农情调度显示,最近十天在河南、山东等8个省,每天抗旱浇麦的面积进度大概在700万亩次,应该说这个速度还是不慢的。通过浇水对旱情缓解有很大作用。进入2月以来,有几次明显的大范围雨雪过程,大部分地区雨量都在5—10毫米,部分地区达到10到25毫米,通过浇灌和降雨的共同作用,受旱面积从2月7日以来持续减少,到2月17日,八个省的小麦受旱面积7641万亩,比最高峰减了8599万亩,其中严重受旱面积2987万亩,比2月7日高峰时减少了3877万亩。到目前为止,无论受旱面积还是严重受旱面积比高峰时都减少了一半以上,说明抗旱工作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
今年小麦前期基础好 夏粮生产回旋余地大 主持人:这次干旱时间长、范围广,旱情为历史罕见,前几天农业部危朝安副部长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实现今年夏粮有个好收成仍然有很大的回旋余地,请问"回旋余地"具体指的是什么?夏粮生产为什么存在这么大的变数?
胡元坤:应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首先从小麦的生育规律来看,小麦生育期是240天,在粮食作物里是时间比较长的。现在受旱地区的小麦总体上处于返青期或起身期。目前距小麦收获还有100多天的时间,小麦自身调节能力比较强,只要抓住春季小麦返青起身的关键时期,通过肥水管理到位,就可以把旱灾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所以说,小麦的生育期长,回旋余地比较大。
第二,从今年小麦生产实际来看,去年秋冬播种期间,土壤墒情比较好,天气条件也比较适宜,在这种情况下,小麦播期比较集中,播种质量也比较高。小麦播完以后,农情调度显示,一二类苗的比例达到82.3%,比上一年同期提高3.2个百分点。这个苗情在近5年中是最好的。所以我们认为,今年夏粮生产前期的基础还是很好的。
第三,从目前抗旱措施落实情况来看,通过各地加快抗旱进度,扩大灌溉面积,加之自然降水,旱情已得到较大缓解。前两天我和在前方督导的同志通电话,据他们介绍,凡是及时浇水、施肥的麦田,随着气温回升,苗情转化很明显。
从上面三个因素分析,当前正是小麦苗情转化的关键时期,尽管遭遇了干旱,但只要抗旱措施及时落实到位,完全有可能把旱灾损失降到最低程度。我们说回旋余地比较大,就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当前形势,既要看到当前旱情很严重,形势很紧迫,同时也要看到希望,坚定信心,迅速行动,积极争取最好的结果。
目前国内粮价平稳 旱情不会引起粮价波动 主持人:受干旱的影响,最近小麦期货价格走高,请问旱情是否会造成国内粮食涨价?
胡元坤:这个问题我想给大家提供三个方面的情况。
第一,粮价是平稳的。根据农业部对160个物价网点县的监测结果,2月份上半月,全国粮食平均价格每公斤1.72元,比1月份下半月上升0.44%。其中小麦、玉米持平略涨,稻谷上升0.91%。只是略有涨价,但涨幅没有超过1%。考虑到春节等因素影响,我们认为当前市场粮价是平稳的,没有出现大的波动。
第二,抗灾是有力的。由于抗旱春管工作得力,加之几次明显的雨雪过程,小麦受旱面积已经减少了5成以上。随着肥水措施及时到位,一些地区受旱麦田的苗情已经开始转好。
第三,库存是充足的,我国粮食连续5年丰收,5年一共增产了1956亿斤粮食。粮食丰收,供给增加,库存比较充足。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有足够的粮源来调控市场。因此,通过这三个因素的分析,我们有理由相信,目前的旱情不会导致粮价迅速攀升,更不会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
2月18日,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胡元坤接受新华网专访。 新华网 陈杰 摄
大灾之年 多措并举 增加农民收入 主持人:这次干旱对农民的直接影响就是增加投入,还可能造成产量损失,这将给农民增收带来困难,请问农业部有无这方面的工作考虑,如何解决?
胡元坤:抗旱是有成本的。多浇一次水,多施一次肥,肯定会增加农民的生产投入,这是很现实的问题。这实际上提出了一个在大灾之年如何实现不减产、不减收的问题。总的来说,要按照“强化支持,减轻损失,增加收益,拓宽渠道”的思路,做几方面工作。
第一,减轻旱灾损失。尽管旱情比较重,但还是要有战胜旱灾的信心,组织动员农民全面落实抗旱措施,千方百计减轻干旱的损失。应该说到目前为止,这方面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而且见到了可喜的成效,受旱面积的减少、苗情的转化都是具体体现。
第二,强化救灾支持。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加大对旱区农民群众抗旱的支持和投入,尽可能减少农民抗旱的成本,这方面各级财政都加大了力度。中央在2月初下拨了4亿元特大抗旱补助经费和农业生产救灾资金,还提前下拨了农资综合补贴和粮食直补资金,两项加起来是867亿元。同时,增加了农机购置补贴的规模。在这个基础上,8个省各级地方政府累计投入抗旱资金达到30多亿元,这个规模是相当大的。这些措施对抗灾工作都发挥了直接有力的支持作用。
第三,保持合理粮价。通过宏观调控,使小麦的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切实增加麦农收益。去年10月份,国家提前出台了今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明确大幅度提高白小麦、红小麦和混合麦的收购价格,提价幅度都在10%以上,这在近些年是少有的。下一步关键是要把这些政策落到实处,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第四,加大补贴力度。今年国家继续加大了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加大了良种补贴力度,提高了良种补贴标准。实现了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全覆盖,同时扩大了油菜和大豆的补贴范围,这也是一个非常有力的支持。
第五,拓宽增收渠道。包括发展特色农业,增加农民生产性收入。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为农民就业创造更多机会。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农民外出打工,增加农民务工收入,等等。
各级农业部门唱响科学抗旱主旋律 主持人:在最近的报道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一个词是"科学抗旱",请问什么是科学抗旱?
胡元坤:科学抗旱是针对抗旱中遇到的一些实际情况提出来的。什么实际情况呢?就是受旱地区的农时季节、抗旱条件和苗情基础不太一样,所以要求我们区别对待,采取不同的技术措施,减少干旱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抗旱春管对技术的要求是比较高的,这里就有如何科学抗旱的问题。
科学抗旱实际上就是以抗旱为中心,以保墒、保苗、促转化为重点,因时、因地、因苗制宜,科学运筹肥水,采取配套措施,进行有针对性的田间管理,达到抗旱减灾、节本增效的目的。
结合冬小麦抗旱,科学抗旱有具体的内容。当前受旱地区的小麦正在陆续返青起身,这是小麦苗情转化的关键时期,也是产量基础形成的关键时期。针对这个农时,农业部按照科学抗旱的要求,组织专家提出了“分类指导,水肥并进,早促早发,防控病虫”的技术路线。主要制定了四个方面的技术措施:一是强化肥水管理。对有浇灌条件的麦田,早浇返青水,抓住气温回暖的时机,在日平均气温3度以上的情况下,采取喷灌、滴灌、管灌等方式,千方百计加快浇灌进度。同时,早施返青肥,重点对黄苗、弱苗麦田,及早追施尿素等肥料,促进苗情转化升级。
第二,搞好镇压划除。也就是对没有水浇条件的旱地麦田和整地比较粗放的麦田,通过镇压、划除等措施,提墒保墒,促进麦苗生长发育。对浇过水的麦田,适时进行锄地,破除板结,疏松土壤,保墒增温,促进根系生长和分蘖。
第三,防治病虫草害。受去年部分地区不利气候的影响,小麦条锈病呈现早发、重发态势,纹枯病的发病机率也在增加。还有一些地区由于干旱,红蜘蛛发生加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求各级农业部门加强监测预报,加强物资药械准备,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防治,千方百计减轻病虫草害危害。
第四,推广节水技术。也就是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推广喷灌、滴灌等技术,加大浇灌进度,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总的来说,各级农业部门围绕上述技术路线开展了大量工作,包括组织专家技术人员在查清苗情、墒情的基础上,科学制定技术方案和应对措施,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明白纸等形式,以及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大力推广这些抗旱技术,指导农民把抗旱技术落到实处,努力减轻旱灾损失。据农业部农情调度,截至到2月17日,8个受旱省累计下派专家指导组3746个,深入一线抗旱的专家和技术人员达到23.3万人次,下发技术明白纸2053万张,培训农民1925万人次。
比如,安徽在这次干旱中是重旱省之一。当地农业部门针对小麦旱情和苗情特点,提出“多浇一遍水,多施十斤肥,增加百斤粮”的技术方案。这三句话很好记,老百姓一听就明白。各级农业部门按照这一技术方案,及时加强指导服务,帮助农民掌握技术要领,将其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田间管理措施,收到了明显的效果。目前旱区苗情已开始好转,这就是科学抗旱的成效。
2月18日,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胡元坤,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副司长刘恒新接受新华网专访。 新华网 陈杰 摄
农业抗旱见势早、行动快、措施实 主持人:有气象专家在去年冰灾之后就曾发出警告,今年会有大的旱灾。对此,农业部是否提早采取了应对措施?
胡元坤:中国是一个灾害多发的国家,农业是受灾害影响最直接、最大的产业之一。农业部历来非常重视农业防灾减灾工作。近几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灾变规律也发生一些变化。针对这些新的情况,我们在做好应急工作的同时,抓了几个重点:
第一,加强研究,把握规律。我们与有关科研单位一起开展了灾害规律变化的研究,做了一些课题。
第二,总结经验,完善技术。每次大的灾害过后,我们都及时进行总结评估,完善技术模式和防灾减灾工作。
第三,加强监测,及时应对。主要是密切跟踪天气变化,加强与气象局等有关部门合作,及时落实防灾减灾措施。
第四,完善机制,加强协作。近几年,我们和气象、水利等部门密切合作,共同推动防灾减灾工作。
应该说围绕这些方面,这几年来我们做了大量工作。比如2006年,四川和重庆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旱,旱灾过后,我们和省农业部门一起总结抗旱经验,完善了“以早制旱”、“以旱制旱”、“以改制旱”等多种抗旱模式。同时,在西北资源性缺水地区,大力推广了适用性很强的地膜覆盖保墒技术。
就这次干旱而言,农业部门在应对中可以说做到了见势早、行动快、措施实。所谓见势早,在去年12月中旬的时候,就是旱象刚刚露头时,农业部就对抗旱救灾工作进行了及时部署。所谓行动快,在今年1月21日启动了抗旱二级应急响应,2月2日把响应级别从二级提到一级。2月3日,孙政才部长亲自主持召开抗旱保春管工作视频会议,对抗旱春管工作进行了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2月9日,农业部再次下发紧急通知,对抗旱春管工作提出进一步要求。所谓措施实,我们组织专家在会商分析苗情、墒情的基础上,提出了分区域的、有针对性的抗旱技术措施。孙政才部长、危朝安副部长等部领导多次带队深入受旱地区,指导抗旱春管工作。截至目前,农业部已经派出由部领导和司局级领导带队的工作督导组6批22个。同时,还派出了4批20个专家指导组,在旱区开展巡回技术指导。应该说通过这些行动,有力地推动了抗旱措施的落实。
强化政策支持 减轻旱灾影响 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主持人:干旱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一些地区的旱情至今还没有解除,春耕生产很快就要开始,干旱会不会影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胡元坤:理论上说,灾害不可避免的会对农业生产造成影响,也不利于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实际上不完全是这样。在这次抗旱中,我们接到基层的反映,旱情刚发生时,有些地方农民有等待心理,但当政府把水引到田间地头以后,农民很快就行动起来了。这反映一个什么问题呢?只要支持有力,服务到位,尽管大旱当头,但照样可以调动起农民的积极性。从这点来说,目前情况还是非常乐观的。
第一,抗旱措施扎实有效。目前抗旱工作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这对于减轻旱灾损失将起到积极作用,有利于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第二,政策支持继续强化。农资综合补贴、粮食直补已经提前下拨,农机补贴也加大了力度,同时良种补贴范围进一步扩大,标准有所提高,这些政策都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当然,我们也注意到,受农资价格高、种粮效益低等因素影响,加上一些地区干旱还没有完全解除,春耕生产面临一些压力和困难。针对这个问题,农业部门将和有关部门一起,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抓好政策落实,确保政策落实不走样,给农民的实惠不缩水,搞好技术指导和服务,强化农资市场监管,引导农民多种粮、种好粮,千方百计稳定春播面积。
认真总结反思 进一步提高抗旱能力 主持人:请问通过这次干旱,引发了哪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胡元坤 :这也是我们最近在议论和思考的问题。结合这一阶段的工作,至少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深思。
第一,干旱,不仅仅是缺水的问题。我们经常说中国的农业还没有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时间长了,说得多了,听得多了,大家都接受这样一个观念。而经过这次历史罕见的干旱,我们对这个问题有了一个更切身的体会。前一段时间我到河南、安徽旱区去督导,当地同志反映,淮北地区地下水很浅,只有3—4米,但是由于当地缺乏机井、泵站或配套灌溉设备,造成地下有水用不上。回来以后看到几篇文章,也是反映在旱区不同程度的存在田间基础设施薄弱问题,而且一些地方矛盾还非常突出。所以说,光有水还不行,还要加强田间基础设施建设,保证水能够浇得上。所以,干旱不仅仅是缺水的问题。
第二,抗旱,不仅仅是浇水的问题。前面我们提到的科学抗旱,实际上指的也是这么回事。今年1月初,河南中部旱情发展比较快,同时气温也比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到底该不该浇水,怎么浇水,当地基层干部和农业技术人员有点吃不准,他们说:“不浇怕旱死,浇了又怕冻死。”后来我们及时请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组长于振文院士带队,与当地干部和技术人员一起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技术方案,帮助他们解决了困难。可见抗旱并不是简单的浇浇水,而是要在专家指导下,根据天气、墒情、苗情等因素科学浇水。除了浇水以外,还涉及到水旱区分、水肥运筹、镇压划锄、节本增效等综合方面考虑,因此科学抗旱非常重要。这也是这次农业抗旱的一大亮点。
第三,大灾面前,需要有效的组织。农村现在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这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也是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征。这种情况客观上降低了农业应对风险的能力,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农民外出务工增多,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农业生产的微观主体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应对灾害的能力有所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有效应对像这次这样大范围、长时间的旱灾,确实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这里面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就是如何有效地组织发动,让农民全身心投入到抗旱春管中去。在督导过程中我们发现,凡是地方政府组织动员工作到位的,抗旱效果就很明显。这说明有效的组织是何等重要。
2月18日,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副司长刘恒新接受新华网专访。 新华网 陈杰 摄
农业机械化的优势作用在抗旱中得到进一步发挥 主持人:面对这场历史罕见的大旱,农业机械在抗旱保苗工作中发挥了哪些作用?
刘恒新: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也是农业抗灾救灾的重要物资保障。对小麦生产来讲,80%的生产工作量是由机械完成的。在这次大的旱灾当中,农业机械主要承担了提水灌溉、运水灌溉、镇压中耕保墒和抢运物资作业,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农业机械有移动方便、机动灵活的特点,特别是一些没有渠灌的地方,这些麦田旱情更重,这些地方的浇灌主要靠农业机械来完成。截至到昨天,农机系统累计投入到抗旱保春管的机械达到了799万台次,拖拉机投入了376台次,排灌器械投入413万台次,我们累计组织了7.5万技术人员深入到一线,在2月初,每天投入农机数量达到了92万台次,农机操作人员达到了200万人次。由于农机的广泛应用,提高了灌溉面积,使旱情快速减少,为这次抗旱保春耕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机部门迅速行动 全力投入抗旱保春耕 主持人:在组织调度农机抗旱方面,农业部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农机抗旱有没有补贴?农用柴油有没有优惠?
刘恒新:面对今年特大旱情,各级农机管理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在地方党委领导下,落实农业部提出的有关要求,特别是把抗旱保春管作为当前农机化系统的中心任务来抓,紧急启动,全力以赴投入抗旱生产。2月初,下发了关于农机抗旱和保春管的文件,我们在2月6号又紧急下发了关于做好抗旱机具补贴的文件,2月10号在部里统一组织专家和管理人员下去督导的同时,我们又组织了8个组到主要旱区了解各地的情况,与地方农业部门一道指导调度农机,组织农机服务队,投入到抗旱当中去,把损失降到最小。各地农机管理部门在这次抗旱保春管主要做了三项工作。
第一,强化农机的调度和农机服务的组织工作。各地发挥好农机大户、服务队、合作社等农机服务组织的作用,组织各类农机具开足马力,投入到浇地灌溉、运送物资当中去。通过发挥农机服务组织的作用,提高机具综合利用率。比如山东省全省组织了5万个服务组织,把全省现有的抗旱机具都用起来,为所有旱区服务,扩大抗旱规模和效益。
第二,开展农机技术服务工作。各地组织农机技术人员进村入户,指导农民保养好、维修好、检修好农业机械,确保抗旱所需要的灌溉、保墒、种耕等措施能够到位。同时,指导各地积极推广应用一些抗旱节本技术,比如说节水灌溉技术等,通过这些技术的示范推广,降低抗旱成本,提高效益。
第三,协调落实抗旱资金和物资。协调地方财政加大补贴力度,鼓励农民使用农机具。同时,各地农机部门也在密切关注农机配件供应和柴油供应工作,中石油、中石化也积极采取措施,方便农民。特别是河北的中石油部门对贴近农村的200个加油站,要求给农民每升优惠5毛钱。在关键时候,石油石化等单位都在积极按照中央的部署支持农业生产。有各系统的共同努力,这是战胜灾害的重要条件,也是战胜灾害的信心所在。
国家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促进抗旱工作顺利进行 主持人:有网友提问说,今年干旱非常严重,抗旱机具不够,非常希望能买台抽水机来浇地。听说国家购买农业机械有补贴,请问是不是有这回事?如果有补贴,怎么申请?每台能补多少?
刘恒新:现在全国农机化水平在45%,总体装备水平和农业生产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为了解决当前抗旱农机具短缺问题,支持旱区农民购买农机具,农业部2月6号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机具补贴下去,让更多农机具投入到抗旱作业当中去。旱区这些省按照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要求,一方面在机具品种上保证抗旱所需要的机具,比如把水泵、移动式抗旱机械都列入到补贴的范围。另外,在区域上给予倾斜,就是保证旱区这些地方农民所需要的抗旱机具的补贴资金能够及时到位,按照需要给足够的额度。
关于购买农机具需要哪些程序问题,因为享受中央的农机购置补贴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从2004年以来,政策不断细化,程序不断优化,得到了各方面的赞同。
我想我们的网友,如果要买抗旱机具,首先要了解哪些机具可以补贴。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有一个补贴的范围,公布补贴目录的目的是保证农民买到的机具质量好,不是在社会上随便买一个就给你补了,因为有些质量是参差不齐的。第二,关于申请报名。总的来讲,不是所有的农民都能享受。第三,报名以后进行公示,公示以后,农民就可以差价购买。这次补贴额度是30%,农民用70%的价格就能够买到所需要的抗旱机具。
面对这次旱灾,有些地区搞了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就是急用的要先补。各地在已有的程序上做了微调,就是农民不需要报名就可以先买,买完以后用到抗旱当中,随后我们进行核实,随后进行补贴。像安徽省已经下拨了1600多万,补贴了37800多台抗旱机具。河南省已经用掉了2100多万元,对20000多台农机具进行补贴。同时陕西、山西、山东等省的抗旱机具的补贴工作陆续开展,河北省已经补贴了7000多台。这些新增的机具投入到生产,为抗旱保春管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责任编辑:杨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