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周围垃圾多,噪音大。”
“学校没有锻炼身体的地方。”
“老师经常换。”
……
这些声音来自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今天公布的《北京市民办流动人口子女学校调研报告》。孩子们的心里话反映了这些学校的办学现状。
历时半年时间,该中心走访了北京41所民办流动人口子女学校,调查结果并不让人乐观。
“政府一直在积极努力保障流动儿童的平等教育权利,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接收流动儿童的民办学校,但民办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无论从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学质量上都很难和公立学校相比。”参与调研工作的中心副主任张雪梅对记者说。
学校条件简陋半数无办学资格 在接受调查的41所学校中,具有办学资格的学校有20所,还没有取得办学资格的学校有21所。
学校主要集中在城乡接合部,大多数办学条件简陋,98%的学校场地是租用的。学校存在教室拥挤、课桌简陋、缺少取暖与降温设施、没有体育设施或设施简陋、食堂卫生条件差、饭菜质量差等问题。
调查发现,有办学资格的学校中只有45%的学校购买了学校责任险;学生意外伤害险的覆盖率也很低,有一半的学校覆盖率不足50%。在没有办学资格的学校中,基本上都没有购买学校责任险,学生意外伤害保险覆盖率更低。
教师流动性大权益得不到保障 在对442名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将近30%的教师月收入低于800元,65%的教师月收入集中在800元至1200元之间。此外12%的教师反映学校不能按时发放工资。在社会保险方面,83%的学校都没有为教师缴纳社会保险。
此外,调查还发现,有51%的教师不准备在所在学校长期工作(3年以上),32%的教师有过在2所或3所以上学校工作的经历。教师流动性大已成为民办流动人口子女学校面临的一大困难。
七成学生在学校感到很不开心 调查报告显示,41所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没有学生学籍卡。绝大多数学生享受不到北京市专门针对中小学生的福利政策。
调查表明,有73%的学生感到在现在的学校很不开心。有超过一半(54%)的学生期望到公办学校上学,理由是,“想和北京的孩子受同样的教育”、“教学设备多、活动多”。也有45%的学生对到公办学校上学有顾虑,担心“离家远”、“没有朋友”、“怕被耻笑”、“学费贵”等。
扶持政策应进一步落实和强化 据了解,2005年9月,《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流动人口自办学校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提出要坚持“扶持一批,审批一批、淘汰一批”的工作思路。2006年7月中旬,北京市政府办公厅下发通知,要求对未经批准流动人员自办学校“分流一批,规范一批,取缔一批”。
“这些政策对民办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管理思路非常明确,关键问题是如何落实这些政策。”张雪梅表示。
为此,调研报告建议,进一步明确学校的办学标准。对具备基本办学条件又有客观存在必要的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政府应当尽快进行审批,并引导其依法管理。此外,对已经获批的和未经批准的学校都应当纳入政府教育管理体系之中。报告建议对这些学校加强管理,通过检查和监督,促使学校依法办学。
为加快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体现教育公平,报告建议,政府应当对民办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加大必要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具体体现在对学校的扶持、对学生的补助和对教师待遇的改善等方面,并列入当地教育经费预算。本报记者朱磊 (来源:法制日报)
(责任编辑: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