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着自己的遗像 |
77岁老人为“捐遗”做好准备 与自己的遗像合影
手捧自己的遗像合影留念,你见过这样的场景吗?2月24日,顶着洁白的雪花,记者叩开大东区荣乐社区一扇普通的房门,见到一位欲捐献遗体的老人,聆听到他乐观生活、无私奉献的心声。
踏雪寻访
“我知道有位老人活着就照好遗像,微笑着面对捐献遗体的事!”当日一早,沈阳市红十字会捐献遗体志愿者、82岁的王玉琦老人致电记者,并称他愿意引路带记者去采访。
一路上,王玉琦感慨万千。“他叫王长增,今年77岁。2005年,他就在‘捐遗公证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两位老人是通过《沈阳晚报》结识的,缘于一篇捐献遗体的新闻报道。
王玉琦告诉记者,2007年冬,王长增在一场大病初愈后,感觉对身后捐献遗体的事不放心,就顶着大雪徒步去找一名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将自己去世后如何处理遗体的具体事宜一一谈妥,又冒着雪往家赶。回家途中,王长增不慎摔倒骨折,一躺就是半年。
无私捐遗
10时许,记者赶到大东区东边城街45-1号,叩开荣乐社区王长增老人的家门。开门的是王长增的老伴何玉玲,她把记者让到敞亮的客厅,在一盆绽放的四季春花丛后,王长增老人正戴着老花镜读当日的《沈阳晚报》。
这对古稀夫妇都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是两名钻过枪林弹雨的老兵。“我们不怕死,相比那些在战场上壮烈牺牲的战友们,他们更令人敬佩!”王长增说,退休后,他和老伴赶到社区做义工,还组建了社区退休职工协会,帮老年人将生活打扮得更加“夕阳红”。
4年前,王长增读《沈阳晚报》时看到一则“捐遗”报道,他萌生了想法。3个女儿都很诧异,大女儿质疑父亲身患重病不合适,不料父亲却坚定地说:“我患病的遗体更有医学研究价值啊!”
笑对人生
“我老伴从头到脚都是病!”何玉玲介绍,王长增做过四次大手术,去年9月,他又突发脑血栓,虽经全力抢救保住性命,但留下较重的后遗症。最近,他经常失忆、失语、说话含混不清。但他生活得特别乐观,每天读书看报,养花养鱼,最令他放心不下的就是去世后一定要实现“捐遗”的承诺。
因此,他请来摄影师,趁着自己神志清楚之际拍了一张标准照,放大并镶上黑框,制成“遗像”,时刻准备着“捐遗”。
“活着,就要珍惜每一天!”王长增说,去年四川汶川大地震的前一天,老伴的哥哥去世,75岁的何玉玲乘火车前去奔丧。临走之前,老伴给自己买了够吃一个星期左右的菜,还留了100元的“零花钱”。地震发生之后,荣乐社区里号召广大居民捐款,此时,100元的零用钱只花了20元,翻遍了身上的兜,王长增把80元钱都捐了,只留下7毛钱零钱……
笑对人生,笑对死亡——77岁的王长增向广大市民倡议:捐献遗体,利国利民。
本报高级记者 唐葵阳 摄影 王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