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办卡“潇洒”父母多被“套牢”
万余市民网上热议本报报道
本报讯(记者梅国胜 实习生陈志鹏)昨日本报报道《月薪不足千元,办了5张信用卡,3年欠债5万元;七旬老父母两年吃青菜为儿还款》,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央视国际、搜狐、中国经济网等网站纷纷予以转载。
截至昨日下午5时,共有1.15万名市民通过网上点击、参与辩论、电话等方式争相发表自己对此事看法。更有不少与本报报道的“七旬老父母”遭遇一样或类似的“父母”,含泪致电本报新闻热线,述说一桩又一桩为子女“潇洒”办卡而辛苦还债的辛酸经历。
55岁的李女士致电本报称,3年前丈夫病故,与28岁的儿子相依为命。其子在一家企业上班,月薪仅千元。去年初,一起玩的朋友介绍他办了6张信用卡。一年不到,她儿子透支款额加利息欠下银行10万多元。当初儿子办卡时没对她说,直到今年初,银行打来催款电话李女士才知晓,并得知钱被儿子用于赌球。
李女士一下瘫软在地:10万元欠款,她这位每月工资仅600元的母亲何年才能还清啊!
无力还款的儿子采取不接电话、很少回家的方式躲避银行债务,欠款越滚越多,银行打来家里的催款电话也越来越多,态度越来越严厉。
儿子欠了银行的债,作为母亲又不能不管,李女士只好拿出自己20年的积蓄,又向亲友举债,凑了7万元还给银行,但至今还有近4万元债没着落。
为早点替儿子还清“信用卡”欠债,李女士拼命从自己牙缝里抠,在家每天只吃两顿饭,儿子回家才做点荤腥,每天消费不超过5元钱。目前,李女士患上了严重的忧郁症。
银行争夺客户,滋生盲目持卡。众多市民呼吁——办信用卡,“门槛”不能虚设
本报讯(记者罗斌 实习生刘馨嵘)昨日,一位姓杨的女士匆匆来到报社反映,她在某医院药剂室工作。4年前,医院一位同事请她帮忙,以杨女士的名义申办一张信用卡,帮其子女完成银行下达的任务。
据杨女士介绍,办卡数年来,她从未使用过一次。医院同事当时承诺:“只要您不开卡,过两年这张信用卡就自动作废了。”而情况并非如此,她从去年开始,每个月都收到该银行的对账单和催款通知,2008年2月份的催款金额为547元,2009年2月的催款金额为1146.7元。不是说好了不使用就不会产生费用吗?可4年来,她竟然稀里糊涂欠下银行1000多元。
据某银行信用卡部一负责人介绍,信用卡其优点很多,一是减轻了银行的工作量;二是可防止假币的流通;三是大宗交易时安全。信用卡必将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消费趋势。
信用卡除了消费方便外,同时,也能给银行带来相应赢利。一般每家商业银行每年的消费额度近200个亿,每笔手续费按1-4%计算,商业银行每年都有一笔丰厚的进账。
由于各商业银行一致看好信用卡的发展前景,纷纷抢占市场,甚至不惜血本推广,容易造成一人多卡现象。银行内部要求每位员工必须完成一定数额的信用卡推介任务,并给予员工一定的奖励。少数员工为完成任务,往往在填报办卡人收入方面有虚报和假报现象。甚至,年满18周岁还没有固定收入的大学生,也成为各家银行的争夺对象。
我国现行的银行信用卡推介方法,称为“台湾模式”,即人员直销、客户集中经营等,造成了现在大批无消费记录的持卡人,滋生众多盲目持卡群体。
不少市民致电本报呼吁:银监部门应加强制度管理,设置相应“门槛”,发展成熟的消费群体和客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