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与我同醉?”泉州市区叶泉之(化名)先生发在各大网站的征婚启事引发了许多人的关注,因为他征的是无性婚姻。对此,社会学家认为,寻找的无性婚姻群体虽然不大,但应该得到社会的宽容和理解。
征婚两年尚未觅得佳偶 51岁的叶泉之,在网上发布了他的无性征婚广告。
他提供的资料显示,今年51岁,身高173厘米,体重65公斤,未婚,受过本科教育,学的是计算机,在一个外商企业工作,月薪5000元左右。他滴酒不沾,性格内向,乐观向上,平时喜欢唱歌、看电影、听音乐等。
“从小丧失性能力,真诚找寻一身体状况相似女子为伴。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找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叶先生写道。他希望结交在福建省泉州市或厦门市的女士结无性婚姻,在征婚启事后面,他留下了邮箱地址。
看了征婚启事后,记者向叶泉之发去了一份电子邮件。在回复给记者的邮件里,他说从2007年发布征婚启事至今,仍未寻找到合适的伴侣。此外,他就不愿意谈及更多的情况。
婚姻“无性”原因很多 选择无性婚姻的群体主要是丧失性功能的人,同性恋者(夫妻一方为同性恋者)以及因心理问题而选择无性婚姻的人。
“接诊的病例中,因心理问题导致的占60%—70%。”欧亚男子医院男性科主任严克新说道,工作压力、生活压力、家庭矛盾、性知识缺乏等是造成性功能障碍,最终导致无性婚姻的主要原因。
除了酗酒、熬夜等不良的生活习惯以及夫妻生活不和谐,引起性功能障碍外,部分早期的经历也容易造成不良的心理暗示,从而导致无性婚姻。严克新举了一个病例,前来就诊的一位小伙子因一次性生活没有成功,从此害怕接触女孩子,情绪高度紧张,最终导致性功能障碍,走入无性婚姻。
无性婚姻应被理解和宽容 调查中,记者发现叶先生并不是寻找无性婚姻的个例,鲤城区一位祖籍山西的男士,也在网站上征26岁以下未婚女性的无性婚姻伴侣。记者致电市区几家婚介所,其中一家婚介所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也曾接到过征无性婚姻的咨询电话,但目前尚无婚介所提供此服务。
无性婚姻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进行过一项调查,在被调查的3824位20岁到64岁的已婚或同居男女中,每月性生活不足一次者达到28.7%,在最近的一年里,连一次性生活都没有的占6.2%。而一个月以上没有默契两性生活,正是社会学家认定的无性婚姻的标准。
“无论基于什么原因,无性婚姻是个人的选择,现代社会婚姻具有多样性,无性婚姻作为其中之一,应该被宽容,被理解。”福州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系甘满堂博士认为。
甘满堂博士同时表示,无性婚姻是较为少见的情况,属婚姻中的异类。婚姻是制度化的性结合,生物性是婚姻的第一性,社会性是婚姻的第二性。从这个角度而言,无性婚姻便缺乏了生物性基础,因此需要很强的社会性去稳固。无性婚姻中,夫妻双方需要倾注更多的情感依托。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廖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