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审议并表决通过了《上海市人大常委会2009年度工作要点》,今年的立法计划中《上海市控制公共场所吸烟条例(暂定名)》赫然在列,并已形成草案初稿。据悉,申城“禁烟令”有望在世博会前出台。
一项调查显示,对于立法严禁在所有公共场所吸烟,上海市民“非常支持立法”和“比较支持立法”的比例分别为72%和17%。
然而记者日前走访本市多处公共场所,发现吞云吐雾者大有人在,不少吸烟者甚至顽固地认为自己并未影响他人。
餐厅吃“烟”比食物多 “能不能帮我们找个不抽烟的位置?”已怀孕4个月的市民乔女士近日和家人一起外出,在人民广场一家大型商厦内餐厅吃饭时,却发现周围有不少人正在抽烟,于是向服务员提出换位置的要求。然而将座位调换到靠门处后不久,邻桌两名男士开始吞云吐雾,让乔女士感到“吃不消”,只能将食物打包带回家吃。
记者采访发现,上海餐馆内吸烟者甚多。晚上5时30分许,记者在南京路步行街上一餐厅发现,大堂内十几张桌子坐满了客人,不少人都手夹一支香烟。晚上6时许,浙江路上一家餐厅内,几乎每桌都有人在抽烟,一拉开餐厅门一股浓郁的烟味扑面而来,几乎让人无法呼吸。市民刘小姐在这家餐厅叫了外卖,坚持在店外冒雨等候拿餐:“在里面吃东西,张口吸进来的烟味比吃进去的东西还多,吃两口就完全没有食欲了!”晚上8时许,淮海路上一家餐厅,不少客人吃完饭后点起香烟继续闲聊:“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当记者询问是否考虑抽烟可能影响其他客人,一些抽烟市民竟表示:“这么点点烟味就觉得受影响,那走在马路上那么多汽车尾气不被熏昏?”
娱乐场所成“大烟缸” 周末晚上9时,记者来到衡山路上一酒吧,推门而入,只见昏暗灯光下亮起点点红光,都是一支一支香烟。几台柜式空调制造暖气与烟味融合,空气中弥漫着让人透不过气的浓重烟味。
南京路上一家KTV,几乎每间包房都弥漫着浓重的烟味。记者发现,这些包房全部没有窗户,一些市民前来消遣时大量抽烟,导致烟味久久不散,再次进入这些包房的顾客几乎无可避免地吸进了“二手烟”。市民杨小姐告诉记者:“每次到KTV包房唱歌,朋友中没有一人抽烟,但离开时肯定全身都是烟味。”
同样的状况还出现在网吧里。日前记者前往福州路上一网吧,只见每个座位前都摆放着一个烟灰缸。在东方路上一网吧内,网吧还提供香烟出售。烟味与吃剩的方便面、水果等味道混合在一起,让常去网吧上网的汤先生连呼:“令人作呕”。
除令人作呕的味道外,记者发现这些场所大多灯光昏暗、通风不畅,一些市民吸完烟后随手一丢了事。近年来我国多个城市都已发生过娱乐场所重大火灾案件,香烟实乃一大隐患。
“无烟区”效果不明显 尽管本市部分餐厅划分了“吸烟区”与“无烟区”,但记者实地采访发现,因为并未采取任何隔断措施,“无烟区”内同样烟味很重。记者在淮海路一家餐厅的无烟区看到,一名男客人正偷偷抽烟,吸一口后就把烟藏到桌子下面,趁服务员不注意再吸一口。原来,和他一起的同伴要求坐到无烟区,可是吃到一半烟瘾难忍,只能“偷偷”来一支。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共同主办的“无烟上海”倡导项目组调查发现,将公共场所分割为吸烟区、非吸烟区并不能降低二手烟对市民的危害。项目组对本市车站吸烟室内空气微小颗粒浓度的测定结果显示:吸烟室内微小颗粒浓度是室外的300倍,这对吸烟者自身及相关工作人员都造成严重危害。此外,在距离吸烟室5米远处测定,空气中的微小颗粒浓度仍是室外的18倍,空气质量依旧堪忧。
一些餐厅负责人也表示,并不希望客人在餐厅大堂抽烟,因为一些不吸烟的客人一见餐厅有人吞云吐雾,立即换别家餐厅。“但是没办法阻止这些客人抽烟,他们会强调这是他们的自由。”不少餐厅采取了“委婉”拒绝吸烟客的方式,不主动提供火柴、烟灰缸等器皿,但此举收效甚微,一些抽烟客进门就会问有没有烟灰缸,如果没有就把烟灰往碗里或地上弹,有些人甚至将茶杯当作“临时烟灰缸”。记者采访时还发现,不少摊贩就把摊子摆到餐厅门口,专门零包出售香烟、打火机。 (来源:解放日报)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