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学情结
——何来胜的隶书创作
■姜寿田
从书史上看,清代碑学本源于北方,以北京为中心。当时碑派大家大多集中于北京,后来随着海派的崛起和文化中心的南移碑学中心也随之向南方转移,并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碑学集群。
南派碑学的真正衰微是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沙孟海、萧娴、陆维钊等碑学巨匠的离世,碑学开始在南派中失去统辖地位,南派全面帖化。从上海、南京、杭州这三个南派书法重镇来看,帖学已占据绝对优势,而从中国美院、南艺这两个南派学院重镇来看,帖学中心的价值取向也是极为明显的。因而,有理由说作为一种流派格局,碑学在南派中确实是衰落了。
碑学在南派书法中的衰微,造成南派中青年书家大多取法帖学,而于碑学一道很少垂注,碑学的冷落已成不争的事实,这也使得南派写碑的中青年书家格外引人注目。
在近来南方书坛写碑一路的中青年书家中,何来胜是颇为引人注目的人物。
何来胜隶书取法清隶,发韧于伊秉绶,并受到乡贤沈定庵的沾溉。他的隶书融魏碑与清隶于一冶,雄劲有力,有一种磅礴大气和庙堂之具。他的隶书,不取巧、趣,变格一途,而取雄、大正格,以刚,大示人,故使笔如刀,笔笔沉雄,无一笔怯弱。从何来胜的隶书创作取向看,他明显在追寻一种榜书气象。其隶书皆为擘窠大字,形式上则多为楹联巨制,这使他与一般习碑者有了明显区别。当代中青年习碑者,一般皆从碑的民间化着眼,大多强调碑的造型性、趣味性,追求变格,故泥于小数,何来胜则以榜书作为隶书创作的立身之基,由此也可见其创作精神的独诣和不凡气格。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榜书第二十四》中写道:“榜书,古曰署书,萧何用以题苍龙,白虎两阙者也;今又称为擘窠大字,作之与小字不同,自古为难。其难有五,一曰执笔不同,二曰运管不习,三曰立身骤变,四曰临仿难周,五曰笔毫难精。有是五者,虽有能书之人,熟精碑法,骤作榜书,多失故步,盖其势力,故能书之后,当复有事,以其别有门户也。”
由此可见榜书之难。榜书可称碑法之最,与一般碑法迥异。故能写碑者不一定能写榜书,如《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冈山》、《尖山》、《铁山》、《葛山》、《郑文公》之摩崖榜书,便非一般碑版可比肩。何者?除康南海所标五难外,尚有三难,气难、势难、力难,率此三难,一般习碑者故气慑也。
何来胜隶书追寻碑榜之风,讨源清代碑学正脉,有足多称者。观其近年隶书创作亦有二变:往年创作以伊秉绶立其大者,间糅沈定庵隶书之魏碑笔意,骨势洞达,但线条内在变化不够丰富,缺少内在节奏和丰富的表现力,在造型风格上也较板滞,近期创作则在强调线条骨力的同时追寻笔墨的丰富,墨气淋漓,风格造型上则更加强化现代表现,富有装饰趣味。
何来胜近期创作的变化表明,他已走出清隶的局限,而开始谋求新变。清隶源于汉碑,其创造性在于透过碑版得笔墨,将汉碑的刀刻之美赋予书写性的笔墨氤氲,这在清代碑学前期尚未睹见汉晋简牍墨迹时不啻为一大发明,故清隶较之汉碑笔墨书写意味强烈,但在风格造型上,清隶较之汉碑尚称逊色,故习清隶者必上溯汉分,才能汰其暮气。何来胜曾有十余年习汉碑的经历,适时变化,上溯两汉,抗心希古,将清隶于汉碑融于一炉,混沦一象,其隶书创作无疑将臻至一个新的阶境。■
何来胜简介
何来胜,1969年11月生,浙江绍兴人,1994年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现为浙江省书法家协会理事、书法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绍兴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绍兴书画院三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学艺术硕士。 书法作品曾获全国第七届书展“创作奖”,全国第九届书展“二等奖”,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奖”,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提名奖”,全国首届正书大展“全国奖”;入展全国第六、八届书展,全国第五、六、七、八届中青年书展;获浙江省首届中青年书展“金奖”,二届全浙书展“金奖”。参加展览有“多元阐述五人书法展,浙江书法二十家作品展等。出版有《何来胜书法集》。
何来胜书法展
主办单位: 浙江省书法家协会 绍兴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承办单位:绍兴市书法家协会 绍兴书画院
浙江省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
媒体支持: 《美术报》《中国书法家论坛》《博艺网》
展出日期: 二○○九年二月二十八日至三月四日
展出地点: 浙江西湖美术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