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发现新物种“类闭尾水虱”
专家澄清互花米草并非大型无脊椎底栖动物的“克星”
晨报记者董川峰报道 记者近日获悉,由华东师大河口海岸研究院陆健健教授带领的课题组在长江河口发现新物种“类闭尾水虱”和2个中国新记录种,其研究成果还表明,互花米草并非大型无脊椎底栖动物的“克星”。
新物种“类闭尾水虱”的标本收集于长江口顾园沙、新村沙及北港北沙潮一带,体形类似软泥的底栖动物,体长约2厘米。2个中国新记录种分别为“日本旋卷蜾臝蜚”和“齿半尖额涟”,前者见于长江口口门地区的潮滩上,后者见于长江口南汇边滩和杭州湾北部潮滩的潮沟中。原来它们仅在日本沿海地区有记录。陆健健说,新物种的出现为全球生态变化提供了佐证,而2种中国新记录种则是近期长江口生态环境急剧变化的有力证据。
互花米草是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被引入我国长江口的,1990年用于我国第一个湿地生态工程——九段沙种青促淤引鸟工程,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但国内外有些学者对互花米草对长江口的生态效应持消极态度。陆健健课题组研究结果表明,外来物种互花米草并非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克星”,并没有导致其多样性的丧失。该结果澄清了互花米草生长会导致潮滩生物多样性下降的误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