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陕西南路街边 不少人拿着假名牌广告牌招揽生意 |
巨星沪上扫A货引出连环案
LV沪上打假索赔100万
□晚报记者 周柏伊 报道 摄影 何雯亚
去年4月,巨星席琳迪翁在上海狂扫A货,此事经媒体曝光后,巨星光顾的小店很快被工商查封。经查,这家名为上海仲雯贸易公司的小店长期销售假冒名牌,曾2次被工商予以处罚,去年12月,徐汇法院分别判处公司老板林益仲和吴蓓雯拘役五个月。
今天上午,上海仲雯贸易公司再度惹祸上身,被LV公司指控侵犯著作权。
事件回放
巨星狂扫A货
去年4月,席琳迪翁到上海开演唱会,演唱会的前一天,席琳迪翁与8名外籍保镖和工作人员一同,驱车直往陕西南路232弄的一个小弄堂,直接钻进一栋小洋房。
约20分钟后,席琳在保镖的护送下走出小洋房,返回酒店,随后一辆出租车抵达酒店,席琳的助理从车中取走了9个鼓鼓囊囊的编织袋。
据知情人透露,这9个大包里面一共有50多件时尚品,其中有17件是席琳本人买的,总价2万多元人民币,仅仅相当于一个正牌LV包包的价钱。
第二天演唱会之后,席琳一行坐飞机满载而归。不过,这位国际大牌在沪上扫A货的事件,通过媒体曝光,很快引起工商管理部门的注意。
上海市工商局工作人员立即到那家小店调查,向围观人群和附近居民、小贩等获取证据,证实当时席琳迪翁在现场购买了侵权商品。
不久,工商局对这家店实施了查封,并没收了其销售的A货。
庭审纪实
多年售假招惹连环案
被巨星光顾的这家小店名为上海仲雯贸易有限公司,是林益仲和吴蓓雯二人所开的夫妻店。案发后,两人向公安机关交待称,2000年起,夫妻二人便开始销售假冒LV、CHANEL、GUCCI等国际知名商标的箱包、皮夹和配饰等商品。 2001年4月,成立了上海仲雯贸易有限公司,以便于售假。
2002年9月,上海市公安局在仲雯公司的住所查扣了假冒的名牌商品共计1014件。但因当时案值未达到侵犯商标权的刑事案件追诉标准,故将该案移送工商处理,工商对仲雯公司处以罚款28000元。
2004年4月,吴蓓雯再次因为销售假货,被工商予以行政罚款5000元。
两次处罚并没有让林益仲和吴蓓雯二人悬崖勒马。销售假货的巨大利润促使着他们继续从事这一职业。
2008年8月,上海市公安局在仲雯公司的住所查获一批假冒商标的商品,其中包括假冒“LV”商标的皮包、皮夹、手机套等合计55件。同时,还扣押了假冒CHANEL、GUCCI、ROLEX等国际知名商标的皮包、手表共计237件。假冒产品的估算价值共达163万余元。
2008年12月,徐汇法院审理后认为,林益仲和吴蓓雯的行为在刑事上已经构成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法院判处林益仲拘役五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三万元;判处吴蓓雯拘役五个月,缓刑五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三万元;仲雯公司犯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处罚金人民币五万元。
二人没有提起上述。
此外,二人还惹民事纠纷。路易威登马利蒂以侵犯商标专用权为由,将他们告上法庭。要求后者在停止销售侵权商品的行为之外,索赔100万元人民币。
探访假名牌的销售模式
两年前,本市采取断然措施,将上海滩上赫赫有名的小商品一条街襄阳路全面封闭。这一措施显示了上海市打击盗版侵权的决心和威力。
襄阳路没有了,假货却没有随之消失,“假名牌”销售已从原来的“阵地战”转为“游击战”,从进驻楼宇商铺到入户小家别院,假名牌的利益链依旧联系着成千上万的人。
店铺暗藏机关
走进南京西路某商店二楼的一家小店,10平米左右的店铺里,摆放着 GUCCI、BOSS、BURBERRY、CHANEL等多种名牌的拎包。
店家的开价并不高,大多在200元左右,但仔细看看,这些包包的做工并不好,皮质也很差,即使是外行人,也一眼就能看出是假货。
看到记者挑剔的眼光,老板在一旁轻声说:“好包要吗? ”
“有好的吗? ”记者环顾四周不大相信。
只见老板将店铺中间一个陈列着数个包包的立柜轻轻一推,隐藏在里面的暗间悄然呈现。这个暗间跟外面的店铺差不多大小,密密麻麻堆放着更多的名牌包。这些包显然要比外面的包仿得更真。
“你看这个BURBERRY包,仿得相当好,连‘身份证’都有,就跟那真的型号、数据都是一样的。 ”老板拿起一个仿BURBERRY的马桶包介绍说。
“还看不上的话,可以看书。 ”老板拿出了一本GUCCI的目录,上边有着新旧各种款式,“仿得太像的我们不敢拿出来的,只有熟客才给推荐。 ”
黄牛上演“无间道”
陕西南路地铁口,是假货黄牛的一大根据地。一出地铁口,就不断有操着外地口音的男男女女,手中拿着彩色的纸板,装作不经意地凑过来,嘴里念叨着“包包要吗?手表要吗? ”
看到记者表现出有兴趣,一名怀抱小孩的妇女拉着记者穿过几条小巷,来到附近一处居民楼。一间大约20平米的房间里,所有的家具均被拆除,地上堆满了各式各样的假名牌包。一名年轻女子正在清理着这些包包,看到有客人进来,女子很热情地推荐。
记者粗略地看了看,挑剔地表示没有看上的,走出了房间。刚出来,另一名守在外卖的妇女诡异地笑笑:“我带你去看另一家,保证有入眼的。 ”
“另一家”也是在一个居民楼里,“老板”跟假名牌吃住在一起。 “在家里做生意,成本低,风险低。 ”
随着市场整治力度加大,黄牛从集中于单一区域活动变为四面出击。在陆家嘴和南京路步行街,记者都遇到类似的黄牛。
通过黄牛拉客,是多数假名牌店铺的惯用伎俩。因为需要让黄牛主动出击,通常店老板给黄牛的提成都比较高,不会低于销售额的3成。有时候,为了竞争过临近的店铺,老板们还会交叉买通别人的黄牛,让黄牛们上演“无间道”。
业内自曝
“假货门”入行很简单
上海滩上数以千计的假名牌究竟来自何方?它们的销售渠道究竟是怎样的?又是怎样的利益链驱动着这些销售者不惜违法经营?曾经在襄阳路开店多年的老李,为记者答疑解惑。
记者:假货的货源在哪里?
老李:所有的货都来自于南方。在那里,有专门皮具厂,厂家有着世界顶级品牌的款式目录,根据客户的要求仿制。
记者:进货通过什么途径?是否要亲自洽谈?
老李:根本不需要。现在网络很发达,一切都很透明,很容易就可以搜索到名牌的款式、价格、厂家电话等。只需要一个电话,货物就可以送上门。入门很简单啦。
记者:假货是否也有等级之分?
老李:当然。假货里有分“原单货”、“尾货”、“A货”、“B货”等。所谓“原单货”,是厂家完全按照客户的要求进行生产,但是由于一些不可抗力因素逾期交货,遭到客户退单。严格来说,真正的“原单货”其实就是真品,但碰到的机会渺茫。
尾货是厂家用剩余的材料,仿照原版定做的产品;而A货、B货则纯粹是厂家仿照真货打造的仿货。有的时候,为了夸大仿货的“以假乱真”,厂家还会推出特A货,超A货。
记者:怎样的产品容易被仿造?
老李:A货有个特点,生怕别人不知道它是名牌。所以,布满品牌商标的名牌是A货们最青睐的对象。没有鲜明品牌特色的名牌,一般不会有被仿冒的可能。因此,LV、GUCCI等始终难逃被仿厄运。
记者:货到手后,采取怎样的销售途径?
老李:一般来说,分为市场直销和网络销售。有销售商雇佣黄牛在街头拉客,一旦有客人表示出兴趣,黄牛就将其带入隐秘的仓库。
记者:假货的成本和利润是怎样的?
老李:对本对利。相对于真品动辄上万来说,即使最好的特A货,进价也不过五六百元。其他的货品一般不会超过百元。售价乘以2即可。客户买假货,图的就是便宜,所以,反倒是仿得很一般,但价格很实惠的A货,在市场上的销路是最好的。
记者:假货的销售商们如何逃避工商部门的检查?
老李:做得久了,会培养一些探子,如果得知当日有检查,有的店会卸下假货,摆一些没牌子的货物装装样子,有的店则直接打烊。不过现在做生意要谨慎一些了,有的老外其实根本是销售代理,专门“放倒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