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文章:警惕“后发劣势”
在不利的内外部形势下,后发劣势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凸显,需要足够重视
文/韩保江窦勇
中国作为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要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追赶,当然要重视挖掘和利用好“后发优势”,即可以吸收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节省研发时间和降低创新成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和教训,少走弯路,少交学费,实现“赶超”战略;可以学习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民主政治体制的某些优点,剔除其不足。
认识“后发劣势”,一方面要反思我们为什么“后发”而不能“先发”。若没有封建制度的长期奴役,没有长期的闭关锁国,早点摈弃僵化的计划体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摈弃“个人崇拜”,健全民主法制,早点重视保护知识产权,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我们可能步入了“先发”行列。这些导致中国落后的制度性和观念性的缺陷,不仅在过去曾阻碍过中国的发展,而且在现在和将来仍可能继续阻碍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复兴。
另一方面,后发劣势是指后发国家在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过程中,由于晚走一步而受到的辖制和不平等待遇。如,国际规则的制定总是由发达国家主宰,其利益也总是会倾向于发达国家,中国作为后加入的国家,不得不接受这种对我们可能极为不利的“既定规则”。再如,许多新技术被“先发”的发达国家所垄断,它们借助由其主宰制定的规则来转移技术,所以后发国家要想获得这些技术不仅要支付高额的技术引进费用,而且即便支付高额成本也很难得到真正的“一流技术”。更有甚者,由于后发国家在学习、模仿发达国家的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进而形成对先发国家的“路径依赖”,难免“东施效颦”。
再一方面,由于是后发国家,必然只能处在国际生产分工的“末端”和产业价值链条的“低端”,由此往往会成为“微笑曲线”所揭示的、任由拥有高端技术和产品的先发国家和企业“宰割”的羔羊。而越是如此,后发国家就越是离不开那些国家的市场,甚至形成对其市场的高度依赖,由此给自己的经济发展带来隐患和风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能够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紧紧抓住国际产业链转移的有利时机,大力推进我国的工业化进程;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牢牢汲取先行国家的经验和教训,成功绕开经济发展之路上的险滩和激流。然而,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国内来看,过分依赖增加物质资源消耗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之路越走越窄,且制度、结构和社会建制等方面的沉疴日益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进步的绊脚石;从国际来看,源自美国的次贷危机已把世界经济拖入泥沼,受此影响,中国经济也面临严峻挑战。总的来看,在不利的内外部形势下,后发劣势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凸显,需给予足够重视。
一是资源、能源和环境约束将日益严重。时移世易,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客观环境已不同于早期的资本主义国家,资源、能源和环境的约束日益显现。摆脱这种约束不可能用早期资本主义靠殖民主义和战争来掠夺其他国家的办法,我们只能继续着眼“自力更生”,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和扩大内需来实现自主发展。
二是体制性缺陷对科学发展的束缚仍相当严重。如,实行多年的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限制了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限制了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繁荣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滞后的医疗和教育体制造成了“看病贵”、“上学难”现象,加大了社会矛盾;民主法制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权力监督和制衡,腐败严重等问题,还在相当程度上遏制着社会生机和活力。因此,需要继续深化经济体制和其他各方面改革,彻底改革那些妨碍中国经济科学发展的旧体制。然而,越改越难,只有找准突破口,才能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
三是外部发展环境愈益险恶,国际发展压力日益增大。当前我国外部发展劣势主要有二:一方面,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以及产业分工链条中处于不利地位。中国产品的技术含量低,品牌价值低,附加价值低的问题日益明显。今天的中国虽号称“世界工厂”,但远未完成“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比较优势转换任重而道远。另一方面,中国在目前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缺乏话语权,缺乏与中国经济实力相对称的地位。2008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三位,对外贸易总量稳居世界第三位,1.95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高居世界第一。但是,在目前二战之后形成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以三大国际组织为支柱的国际经济格局中,中国远未获得与之相对应的地位和话语权。
看清优势可以增强发展信心,看清劣势更能激励我们奋发有为,我们一定要审时度势,增强忧患意识,从存在劣势和不足着手,继续全方位深化改革开放,最终克服和挣脱劣势束缚,努力追赶先发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