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华盛顿3月8日电 经济随笔:美国股市的“国有化焦虑”
新华社记者刘洪
年初以来的美国股市似乎是“一江苦水向东流”。如果说去年9月放弃救助雷曼兄弟公司是股市全面恶化的先导;那么目前美国政府在国有化问题上的迟疑不决,或许就是眼前这苦水的源头。
随着金融危机不断恶化,花旗集团、美国银行、富国银行等金融巨擘靠自身力量渡过危机几无可能。用美国总统奥巴马的话说,现在必须由美国政府介入来挽救这些“泥菩萨”。
政府怎么做?注资是一招。不过,美国政府此前注入数千亿美元资金,却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于是,国有化的方案就浮出了水面。
上世纪90年代,瑞典也曾遭遇严峻的银行业危机,瑞典政府国有化的大胆之举最终使该国渡过危机;相形之下,日本在国有化问题上的犹豫,导致银行业危机长期未得解决,日本也由此陷入“失落的10年”。
但在信奉自由市场经济的美国,国有化却是个让人紧张的词汇。有人担心国有化会进一步损害普通股东利益;有人担心政府介入企业管理,会丧失效率,不利于企业发展。
正是基于这种心理作用,美国银行股最近持续暴跌,并一度拖累道指跌至1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政府也体会到这一市场心态,因此在国有化问题上谨慎再三。美国官员一边口头表示不会国有化;同时,在华旗银行重组问题上,美国政府用事实上的部分国有化,来回避更敏感的全面国有化问题。
美国财长部长盖特纳的左右为难可以理解,但在当下,这种进退维谷的态度却可能加剧投资者对政府的疑虑,并导致“国有化焦虑”进一步发酵,信心危机更加严重。
“当断不断、必受其乱”。有观察家认为,盖特纳应该更加果敢一点,要么明确表示不会国有化,政府将通过其他方式加大救助力度。这至少可以在一定时间内稳定投资者信心,为寻求其他解决方案赢得时间;要么就快刀斩乱麻,对花旗实行国有化,避免市场陷入臆测性恐慌。
当然,每一种选择都会有代价:不国有化,又不能让大银行破产,美国纳税人的钱可能损失更多;国有化,则市场可能暂时崩盘。利弊权衡,美国政府需要思量,但久拖而不决终究不是个事儿。
前任美国财长保尔森在资本市场有“飙风汉克”之称,他决策果断但或失之武断,没有救助雷曼导致危机全面恶化是个例证;现任财长盖特纳则似乎有些拖泥带水,但也有人认同他的谨慎为上。总之,美国金融危局这盘棋实在难下。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