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中把"加快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门作了一段阐述,说明听到了我们基层代表的建议。”拿着政府工作报告,崔富华代表把这段话字斟句酌地研究了数遍。
崔富华人称“崔花生”,是南充市农科所花生研究专家,连任两届全国人大代表。
在担任上届全国人大代表期间,她围绕农业问题,先后向全国人大提出了40多宗议案、意见和建议。“我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提出了有关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议,当年就有了回应。”崔富华很满意。
“今年我要提交的建议还是农技推广体系的完善问题。”去年,崔富华跑了全省多个市州搞调研。她评价,农技推广体系一度“网破、线断、人散”的状况,已经产生根本变化,定职能、定机构、定人员“三定”基本实施到位。
“最重要的还是有了一定经费保障。”崔富华说得很直白,目前,我省财政预算年拨付4.6亿元,保障全省13000多乡镇农技员及4000多个基层农技推广站开展工作。
但新体系在实践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崔富华调研发现:一是农业、林业、水产、农机、植保、农产品等综合建设农业服务中心,管理容易混乱,技术推广乏力;二是有的地方“有钱养兵,无钱打仗”,无力添置设备,没有相对固定的试验示范点;三是老一辈的“土专家”人才缺乏;四是利益联结机制没有很好地形成。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进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粮食增产必须依靠科技力量,这让我坚定了继续关注农技服务体系建设的信心。”崔富华表示,将把自己的建议提交给大会,敦促问题一步步解决,让农业科技走近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