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洁
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委主任赵沁平日前表示,今年将对不恰当使用外语进行有效干预。赵沁平在书面发言中强调,特别要注意消除外语对汉语及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母语地位及发展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积极研究制定外语的翻译原则及一些情况下的使用规范,进行有效监管。
客观地说,在全球化进程日渐加剧的背景下,普通公众日常生活中接触与使用外语早已不可避免。就好比近距离接触交流的文化会产生相互影响一样,外语的使用场合日益增多,也影响到人们的语言使用习惯。
现实中,“中洋配”成为一些人对于自身姓名的选择;一些商品为了显示自身的尊贵与个性,以全洋文的面貌示人;各种中外交加,不中不洋的另类语言成为见惯不怪的日常交流用语,甚至堂而皇之地登上书报文摘,更是大有流行之势。外语对于汉语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从这个角度来看,国家语委做出“对不恰当使用外语进行有效干预”的决定,对于维护汉语的领地,确保汉语的规范与纯粹,当然是不无益处。
不过,“干预不恰当使用的外语”固然是说来简单,但具体操作起来,恐怕并不容易。作为“干预”的前提,你至少得有个辨识“不恰当使用外语”的标准才行吧,否则的话,连“干预”的对象都找不到、瞄不准的话,“干预”当然也就无从谈起。然而,语言的使用其实还有着很大的主观成分在,你认为“不恰当”的,别人没准觉得很“恰当”;别人觉得“不恰当”的,你或许反觉得很正常。非要用一把统一的标尺来区分“恰当”与“不恰当”,并强加于人,显然难度不小,也难以如愿。
其次,即便是外语使用确有不恰当之处,但只要说的与听的、写的与看的双方之间都能接受,两情相悦的话,也是人家的自由和权利。作为“国家语委”恐怕并不宜也没有权力去干“第三者插足”的事情。现实中,外语使用最不恰当,最不规范,对于汉语的影响和使用空间压缩也最厉害的其实更多在网络上,但就好比“国家语委”管不着私人信件中的语言一样,作为私人或群体之间所认同的交流方式,“国家语委”该怎么管呢?
可见,真要规范语言的使用,真想收复汉语使用的空间和失地,与其在“干预外语”方面做文章,倒不如脚踏实地地更多从“加强母语”做起。当一些学校中学生的汉语水平每况愈下,外语教学的权重却与日俱增,甚至连考研考博这些指挥棒都只注重于外文时,这样一种“崇洋媚外”式的语言教育环境与背景,倒是更应对“外文不恰当使用”与“汉语使用空间遭压缩”这一尴尬现状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