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盗用过程曝光
每条信息卖0.1元到50元不等
闫峥
信报讯(记者闫峥) 几乎每天,每个市民都会受到垃圾短信或电话推销的骚扰。在昨天的3·15晚会上,央视记者揭秘了消费者个人信息被侵害的全过程。
个人信息被盗,小到被垃圾短信骚扰,大到银行卡号被盗。在昨天的晚会上,国家工商总局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副局长黄建华发布12315热线的投诉情况:在78.3万件申诉中,手机类占10%,居首位。
此外,中国消费者协会秘书长杨红灿还现场发布消费预警。杨红灿说,目前社会上一些人打着健康产品的旗号,或以这样的名义炒作概念,虚假宣传,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其主要特征是:打着新科技、新技术的幌子,以个体体验作为产品功效的证明,诱导广大消费者购买使用。
为此,中国消费者协会特别提醒广大消费者,请警惕健康概念类的消费骗局。
手段1
垃圾短信发给“在用手机”
您收到过垃圾短信吗?在山东省德州市移动公司,两万条以上的短信都可以群发。为了提高短信发送速度,有些移动公司还采用了小区发送短信的方式。只要手机处于开通状态,就能收到短信。用这种发送方式,10分钟可发15000条。
不仅移动公司在发送垃圾短信,有一些与他们合作的广告公司也能发送垃圾短信。海南省三亚市某科技公司,除了可以给本地号码发送短信,还可以向漫游到三亚的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无论是移动公司,还是广告公司,他们发送短信的客户信息来源,都是“移动公司”,同时向客户保证全部为“在用手机”。而这些公司也有自己的一套“规避办法”,可能涉及的一些高层领导一般是禁发的,有黑名单会直接过滤。
手段2
购买客户信息最高50元
记者在北京市通州区某住宅小区看到,三居室内摆满了电话,20多名年轻人在这里做着类似电话推销的工作。“这是奥运黄金甲全球手机,是纯黄金打造的一种黄金甲手机,这款手机2300元就能使用。”这家不过20多人的公司每天都以同样的模式赚上三四万元。为什么这么个小公司,每天让那么多人上当呢?购买过黄金甲手机的史女士说,在接到电话的时候,推销员很准确地说出了她的姓名、住址以及曾经购物的经历。
如此详细的个人信息,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买的啊。”员工说,这些个人信息都是由公司统一购买,每条信息的价格从0.1元到50元不等。
每个推销员也都有一套骗人的“把戏”,一旦顾客提出质疑,责任先被推到了邮政局,甚至还软硬兼施,冒充公安人员威逼顾客。
手段3
下载软件盗取个人信息
2007年1月福建泉州的蔡先生突然发现自己的一笔存款不翼而飞;2007年5月,江苏省无锡市温女士的信用卡被人分4次消费了2000元……究竟是什么人盗取了他们的钱?
通过调查,警方发现这个案件所有的受害人的卡都开了网上银行。一个网名叫“蚂蚁”的人进入了江苏省无锡市警方的视线。对“蚂蚁”实施抓捕后,警方从他的电脑里发现了一万多个用户的网上银行信息,还有用户的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等。据“蚂蚁”交代,他掌握的信息都是从“顶狐”那儿买的。“顶狐”用他编写的木马程序盗取个人信息。“顶狐”将密码等信息廉价出售,而网上银行用户信息则以400元每G的价格打包售出。“我们受害者往往在不知不觉中突然发现账号已经被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