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银行保护客户隐私的做法使其得以吸收世界各地的巨额资产,同时也成为一个“金融黑洞”。图为瑞士一家银行巨大的保险箱室。
新华网布鲁塞尔3月15日电 经济随笔:“避税天堂”悄然“褪色”
新华社记者尚军
一场金融危机似乎让“避税天堂”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迫于外界压力,它们不得不揭下自己一些神秘的“面纱”,承诺在银行保密制度等方面做出让步,昔日避税者的“天堂”正悄然“褪色”。
作为全球富豪们最青睐的避税地,瑞士13日宣布,将为其他国家打击逃税行为提供协助,在个案方面提交受调查者在瑞士开设的账户信息。
这意味着瑞士固守了75年的银行保密制度出现松动。
长期以来,瑞士正是凭借着对客户隐私“守口如瓶”的银行保密制度才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富豪将巨额资产存放在这个欧洲国家以隐匿财产,逃避本国税收。瑞士由此成为全球最大的离岸金融中心。据估计,存入瑞士银行的外国资产总额可能高达2万亿美元之巨,相当于瑞士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的4倍多。
然而,也正是这套银行保密制度为瑞士招来讨伐之声。金融危机爆发后,包括瑞士在内的“避税天堂”成为众矢之的,来自美国和欧盟大国的“封杀”呼声日益高涨。
一方面,“避税天堂”被指为跨国避税和洗钱提供了温床,损害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另一方面,在当前各国政府手头吃紧的时候,怎可容忍大笔税收借道“避税天堂”继续流失。
美国国会参议院日前发布的报告估计,美国因通过“避税天堂”逃税每年约损失1000亿美元税收。今年2月,美国政府对瑞士的银行保密制度发起法律挑战,将瑞士最大银行瑞银集团推上了被告席。
更令“避税天堂”感到胆战心惊的是,德国和法国还在竭力推动二十国集团通过一份“黑名单”,准备对那些在税收、洗钱和金融安全等领域拒不合作的“避税天堂”实施惩罚。
图为2008年2月14日,德国联邦邮政公司首席执行官克劳斯楚姆温克尔因涉嫌偷逃税款接受了德国检方调查。
在去年2月席卷欧洲的查税风暴中,德国和法国等多个欧盟成员国发现大批本国公民利用现有规则的漏洞,向设在欧洲小国列支敦士登的银行账户非法转移巨额资金以逃避税款。由此,两国在打击“避税天堂”问题上态度愈发坚决。
目前,总部设在巴黎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正受命拟订这份“黑名单”,计划交由4月初于伦敦召开的二十国集团金融峰会审议。
按照经合组织的描述,实行低税并以银行保密制度为由不愿向他国提供涉税信息是“避税天堂”的两大特性,别看它们大多是弹丸之地,但在全球范围内掌握的资金据估计超过11万亿美元。
眼看形势不妙,“避税天堂”连日来纷纷作出让步,寻求躲过一劫。除瑞士外,安道尔、列支敦士登、比利时、奥地利和卢森堡均表示将放宽银行保密制度,为打击垮国逃税提供更多合作。
对于瑞士宣布放宽银行保密制度的决定,身为二十国集团伦敦峰会东道主的英国首相布朗表示,他希望这是“避税天堂”终结的开始。
(责任编辑: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