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金融危机似乎让“避税天堂”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迫于外界压力,它们不得不揭下自己神秘的“面纱”,承诺在银行保密制度等方面做出让步,昔日避税者的“天堂”正悄然“褪色”。
瑞士银行保密制度松动 作为全球富豪们最青睐的避税地,瑞士13日宣布,将为其他国家打击逃税行为提供协助,在个案方面提交受调查者在瑞士开设的账户信息。这意味着瑞士固守了75年的银行保密制度出现松动。
长期以来,瑞士正是凭借着对客户隐私“守口如瓶”的银行保密制度才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富豪将巨额资产存放在这个欧洲国家以隐匿财产,逃避本国税收。
瑞士由此成为全球最大的离岸金融中心。据估计,存入瑞士银行的外国资产总额可能高达2万亿美元之巨,相当于瑞士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的4倍多。
“避税天堂”因危机备受指责 然而,也正是这套银行保密制度为瑞士招来讨伐之声。金融危机爆发后,包括瑞士在内的“避税天堂”成为众矢之的,来自美国和欧盟大国的“封杀”呼声日益高涨。
一方面,“避税天堂”被指为跨国避税和洗钱提供了温床,损害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另一方面,在当前各国政府手头吃紧的时候,怎可容忍大笔税收借道“避税天堂”继续流失。
美国国会参议院日前发布的报告估计,美国因通过“避税天堂”逃税每年约损失1000亿美元税收。今年2月,美国政府对瑞士的银行保密制度发起法律挑战,将瑞士最大银行瑞银集团推上了被告席。
更令“避税天堂”感到胆战心惊的是,德国和法国还在竭力推动二十国集团通过一份“黑名单”,准备对那些在税收、洗钱和金融安全等领域拒不合作的“避税天堂”实施惩罚。
在去年2月席卷欧洲的查税风暴中,德国和法国等多个欧盟成员国发现大批本国公民利用现有规则的漏洞,向设在欧洲小国列支敦士登的银行账户非法转移巨额资金以逃避税款。由此,两国在打击“避税天堂”问题上态度愈发坚决。
目前,总部设在巴黎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正受命拟订这份“黑名单”,计划交由4月初于伦敦召开的二十国集团金融峰会审议。
“避税天堂”被迫让步妥协 按照经合组织的描述,实行低税并以银行保密制度为由不愿向他国提供涉税信息是“避税天堂”的两大特性,别看它们大多是弹丸之地,但在全球范围内掌握的资金据估计超过11万亿美元。
眼看形势不妙,“避税天堂”连日来纷纷做出让步,寻求躲过一劫。除瑞士外,安道尔、列支敦士登、比利时、奥地利和卢森堡均表示将放宽银行保密制度,为打击跨国逃税提供更多合作。
对于瑞士宣布放宽银行保密制度的决定,身为二十国集团伦敦峰会东道主的英国首相布朗表示,他希望这是“避税天堂”终结的开始。
“避税天堂”已发展近50年 “避税天堂”消极影响凸显 监管“避税天堂”任重道远 “避税天堂”是对具有避税特征的离岸金融市场(off-shoremarket)的形象比喻,离岸金融市场是指经营非居民(指外国贷款人、外国投资者和外国借款人)之间融资业务的市场。现代离岸金融市场大致是在近50年里发展起来的。
1968年10月1日,设在新加坡的美洲银行首先获准设立一个亚洲货币单位;至1970年,新加坡又批准花旗银行等16家银行经营境外货币业务,亚洲离岸金融市场由此开始形成。此后,香港、马尼拉、东京、纳闽(马来西亚)、曼谷相继设立了离岸金融市场。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联储允许美国银行在加勒比地区的巴哈马和开曼群岛建立只有一个信箱的“贝壳”分行(shellbranches),并藉此参与欧洲美元市场,加勒比地区的离岸金融市场开始形成。
“避税天堂”消极影响凸显 离岸金融中心对国际资本市场发展以及世界金融体制演变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从积极方面看,在战后世界金融的发展上,离岸金融市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仅降低了国际资本流动的成本、强化了国际资本市场的竞争、便利了跨国公司的业务活动,而且用利率自由化、零准备金率等重新塑造了许多国家金融管理体制的面貌。从消极方面讲,且不提那些带有“洗钱”色彩的避税港,仅是通过离岸金融市场进行的资本流动,就曾经一次又一次地冲击各国乃至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性。随着金融自由化的深入发展,对离岸金融市场的非议日益集中于避税港型离岸金融中心。
离岸金融中心在协助逃税、资本外逃和洗钱犯罪中的作用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反感。2000年6月21日,反洗钱国际组织“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inancialActionTaskForce)宣布了与打击洗钱活动合作不力的国家和地区名单,巴哈马、开曼群岛、库克群岛、多米尼加、列支敦士登、马绍尔群岛、瑙鲁、纽埃、巴拿马、圣基茨和尼维斯、圣文森特等离岸金融中心名列其中。
在离岸金融中心对中国内地的投资中,有一部分属于真正的外资,但也有大量实质上的内资企业选择在离岸金融中心注册,然后对中国内地投资、开展业务。内资选择外流离岸金融中心,除了可以合法避税外,一般还以剥离不良资产、曲线海外上市、“曲线”获得与外商同等待遇、隐瞒公司的实际控制者等等。另外,还便利公司进行欺诈(虚增资产和业绩)、转嫁金融风险、造成潜在投资争议等。
监管“避税天堂”任重道远 随着离岸金融中心对国际经济生活的影响日趋显著,国际社会已经难以容忍离岸金融中心完全游离于监管之外,对离岸金融中心的国际监管趋向强化,监管的目标是改进其信息披露,提高透明度。
目前,最重要的全球性金融监管协调机构是国际清算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证券委员会组织以及“G7”1999年2月建立的金融稳定论坛。该论坛建立后,陆续吸收了澳大利亚、中国香港特区、荷兰、新加坡金融监管当局的代表以及国际金融组织、国际监管机构和中央银行专家组成委员会,从而大大增强了自身的影响力。虽然这些机构发布的准则并无强制效力,成员国可选择实施,但为了表明本国金融稳健,成员国通常会竞相实施这些准则,甚至执行更严格的规定。
1999年4月,金融稳定论坛成立离岸金融中心工作组。在2000年3月发布的报告中,该工作组建议离岸金融中心实施国际认可的标准,特别是关于监管、信息披露和信息共享的标准,并建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其他标准制定机构开展合作,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正式的程序来评估离岸金融中心遵循国际标准的程度。由于各离岸金融中心对国际标准的遵守程度不同——中国香港、新加坡等离岸金融中心拥有颇为完备的监管体制,而加勒比地区、太平洋岛屿离岸金融中心则几乎是没有任何监管措施的“避税天堂”,为激励离岸中心遵循国际标准,离岸金融中心工作组按照金融监管质量和国际合作程度将各离岸金融中心分类,实行区别待遇。其中,开曼群岛、萨摩亚、英属维尔京群岛属于“根本不合作者”。
欧盟给“避税天堂”的压力 欧盟要求离岸金融中心加强监管的努力是围绕推行新的“储蓄税收法”展开的。2002年1月,欧盟通过新的“储蓄税收法”,目的是清除银行保密制度,保证欧洲各国政府能从本国公民的存款利息及投资收入中获得相应的税收。2003年2月,欧盟通过了制止资金外流的草案,规定从2004年起,除卢森堡、比利时和奥地利之外的欧盟成员国都必须采用银行信息交换机制,以便存款人居住国政府了解本国居民在海外的存款利息收入,并对其征税。瑞士不愿意放弃银行保密制度,但在欧盟的压力下与之达成协议,向欧盟公民的银行账户征收特别税。
由于加勒比地区离岸金融中心很多是欧洲国家的属地,因此成为欧盟及其成员国施加压力的重点。在国际压力下,离岸金融中心相继或多或少强化了对离岸公司的监管,尤其是金融机构。
商报综合报道 王晓莹/漫画
作者:商报综合报道 王晓莹/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