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文章:用好非税收入
财政收入再次备受关注。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8年我国全年税收收入57862亿元(不包括关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增长17.0%。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安体富认为,其原因是因为各部门的统计口径不一样,统计的结果也不同。比如,税务总局没有关税和海关代收的一系列流转税,也没有出口退税的数据。
而在《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多位专家看来,与税收收入受到关注相比,非税收入存在的问题更不容忽视。
所谓非税收入,按照2004年财政部出台的《关于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的界定,是指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收益、彩票公益金、罚没收入、以政府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主管部门集中收入、政府财政资金产生的利息收入等。
事实上,巨额的非税收入长期以来一直游离于财政监管之外,目前还没有机构能够相对准确地统计出这笔非税收入的数量。据本刊记者了解,为规范非税收入管理,摸清非税收入底数,财政部在2006年12月曾着手进行中央单位非税收入大摸底,但结果并不理想。而随即进行的第二次摸底调查,结果仍存在很多项目口径交叉或定性分歧,或项目分类上与执收单位意见不一。
今年2月11日,财政部通知,要求地方非税收入3年内统一实行国库集中收缴。这一旨在深化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的改革意味着传统的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方法将被彻底废除,地方非税收入将被清楚明确地纳入监管。
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李贞谈到,总体来看,近年非税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逐渐上升,特别是在有些地方,可以占到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50%以上。不过,受经济形势影响,今年非税收入增长情况并不乐观,有可能出现负增长。
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张德勇博士分析,非税收入中的国有资产、国有资源收益、土地出让金部分受经济形势影响较大。
不仅非税收入的底数难以摸清,而且,如何对其有效监管,更是目前面临的难题之一。过去,地方政府一直按“预算外资金”管理非税收入收缴,采取由执收单位自行开票、自行收取、自行存储的方式,也就催生了私设“小金库”等现象。因此,我国从2002年起,推行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要求逐步实行非税收入集中国库收缴,并实行收支两条线。2007年开始实施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专门增加了非税收入的内容,将其作为专门的单独科目加以反映。而同年酝酿的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条例,却仍在立法规划之中,至今尚未出台。
今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央和地方财政都要过“紧日子”。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合理合法地用好非税收入,加强监管更加成为关键所在。
按照财政部的近期通知,各地必须在2012年之前,彻底将改革推进到所有执收单位和所有非税收入项目。财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全面推行收缴制度改革,有利于从源头上治理和预防腐败。
但在受访专家看来,非税收入监管的改革难度仍然较大。
“和税收收入相比,非税收入不太容易形成一种相对可以统筹的财力,收上来的钱,虽说是交到国库或财政专户,由财政管理,但是财政可能把这部分财力如数返还给执收部门,很难形成政府统筹安排的财力”,张德勇在调研中发现,非税收入如果全部由政府进行统筹,也影响执收单位的执收积极性,很多单位还需要这部分非税收入维持运转。
李贞认为,非税收入“政出多门”,不仅名目繁多,而且存在着乱收费、高收费的问题。应该减少不必要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同时将收缴工作规范化、信息化。她建议,“地方政府要‘开源节流’。一方面要减少不必要的公务开支,另一方面也要增加收入来源主体的经济活力,为这些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此外,也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在政府采购方面尽量购买质量好的本国货,不仅可以增加税收和非税收入,还能带动就业。”
张德勇认为,非税收入改革,关键要协调国家利益和具体单位利益,“除非财政完全可以满足这些单位的经费需求。现在一些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政府担负的行政职能比较多,也需要经费支持。”(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袁元 实习生 韩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