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券使用方向 |
消费券作用调查 |
九成受访者未用过消费券 四成认为是“炒作噱头”
调查显示商家混淆消费券和促销券概念打击市民信心 不少市民称,消费券还是少数人的游戏
本版制图 赵佳峰
东方早报记者 孙翔 石毅 李伟
实习生 赵超月
最近,“消费券”概念被炒得极热,但概念背后的实质却有些变味。实践中,年初成都、杭州发放的政府购物消费券很好地拉动了内需,可是此后层出不穷的旅游消费券,甚至是买药消费券、购房消费券让人疑问连连:现在的消费券就是以前的商家促销打折券吗?
这并不是单纯的猜测。
消费券变味之路
2009年年初,台湾为了拉动岛内消费,对2320万各类常驻居民每人发放3600元新台币(约合738元人民币)的消费券,资金来自政府预算。此后,成都、杭州也由政府出资,进行了受惠面极其广的消费券发放活动。各地消费券热潮就此兴起。
上海在进入3月后,被卷入这场消费券热潮中。3月1日,杭州政府来上海向上海市民发放13.5万份总面值900万元的杭州旅游消费券。此后,杭州临安区、湖州市安吉县,绍兴市等也在上海发放起消费券。
其实,此时各类创意十足的消费券方兴未艾。上海交家电商业行业协会和上海燃气行业协会共同在国美、永乐家电卖场中发放“燃气消费券”,买燃气热水器和燃气灶具可以凭此抵扣。
此外,搜房网和部分开发商联合,推出了5000元至20000元价格不等的“购房消费券”。而老百姓大药房将在上海的9家药店发放“买药消费券”,买100元药品,可以抵扣10元。“现在什么都是消费券,现在的消费券没什么意思。”接受早报调查时,一位男士这样评价。
[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