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重庆3月22日电 题:以文化人保障文化民生--重庆市打造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纪实
新华社记者刘亢 张琴
9986个农村行政村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1400多个农村行政村建成农家书屋、重庆大剧院建设年底完工、三峡博物馆晋升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单位……按照“亦城亦乡、先急后缓、建管结合、持续发展”的思路,重庆市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在日臻完善,并将力争在3年时间内完成国家5年任务,在2010年前率先在西部地区建成比较完善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建立覆盖城乡、资源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城乡群众怎样才能公平分享文化发展成果?重庆破题方法是:一手抓“强身健体”的城市文化建设,一手抓“固本强基”的农村文化建设,通过构建“大型文化设施+区县文化场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逐渐将头痛的难题变成高兴的话题。
截至目前,重庆大剧院、重庆川剧艺术中心等十大重点文化设施已完成5个,群众艺术馆、三峡移民纪念馆等项目建设也提上日程。从2008年起,重庆市财政5年内每年支持每个区县2500万元,主要用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重庆市已把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努力把社区建成居民的文化乐园和精神家园。
与此同时,重庆市扎实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农村文化惠民工程,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现已达到93%和96%。“十一五”期间,重庆还保护和开发10个历史文化名镇,每年新建1000个农村书屋、培育10000户农村文化中心户。重庆市计划今年全面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提前两年完成国家任务。
江北区五宝镇干坝村村民张英说:“过去只有中央一台一个频道,还是花的,晚上除了打牌就只有睡觉。”2007年安装有线电视后,张英家能看到近40个频道,她说:“最喜欢看科教频道,长知识,又好看,要是以后互联网也"村村通",那就更方便了。”
张英的梦想在南川区86个行政村已经变成了现实。作为重庆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试验田”,南川区和巫山县将在2009年率先实现重庆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各项指标。
提供贴近群众、紧跟时代的公共文化产品 重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何事忠说,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就是抓文化民生,要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不仅要抓好“普及阅读、普及广播电视、普及电影、普及文化活动”,也要着眼打造文化品牌,在文化提高上见到成效。
重庆市率先实施了农村电影放映惠民工程,每年安排财政资金3300万元,保证农村中小学和村社每月放映一场电影,651个放映队常年活跃在巴山渝水的角角落落。江津区的程烈超和妻子组成当地家喻户晓的“夫妻电影放映队”,负责8个村和江津南部52所中小学8000多名学生的电影放映任务。由于山区偏远,一些学校和村社还未通车,他们常常要顶严寒、冒酷暑,背负200多斤的设备步行前往,最远的龙溪村一次往返就要14小时。“鸳鸯村蒋大爷最喜欢看电影,每场都不错过,文昌村周在武喜欢看种植培育农作物的科教电影,能让他们高兴,我们苦点累点也值得。”程烈超说。
结合特色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展文化活动是重庆的创新举措。重庆在基层文化建设中,突出地方特色,培育了一批特色文化品牌,蔡家父子龙、朝阳竹梆舞等,136个特色民间文化活动几乎覆盖了北碚区所有的村镇。全市2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2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18个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融入了群众的日常文化生活。
文化品牌是招牌,也是形象。近年来,重庆市创作的一大批贴近群众心声、反映时代变化的文化产品受到了老百姓认可。万州区推出的话剧《移民金大花》,演出近300场,观众超过30万人次。川剧《金子》、京剧《大足》《铜梁龙舞》等也均获得大奖,展现了重庆建设文化大市的成效。如今,《潮起两江》《三峡纤夫》《江姐》等一大批精品特色文艺作品又在破壳而出,一个生机盎然的文化绿洲正在形成。
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培育拼搏向上的城市精神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与魂,是城市发展的“内动力”。重庆市注重以文化人,坚持文化建设、文艺创作、文明创建一起抓,培育城市精神,提升城市形象。
2006年以来,重庆组织开展节庆文化、广场文化、城乡文化等各类大中型群众文化互动活动2800多场次,观众达2000万人次。重庆市通过“渝州大舞台”等“城乡文化互动工程”推动城乡文化均衡发展,不断缩小城乡文化差距,一方面将精品文化送到农民朋友的家门口,一方面把极具民俗特点的乡土文化带到城市大舞台,用文艺串联起城乡,实现文化资源共享,用艺术增强交流沟通,消除城乡隔阂。
乡土文化“进城”是重庆市城乡文化互动另一创新。把民俗特色表演搬上城市舞台,不仅令市民欣赏到都市里难见的原生态艺术,也让人们了解如今乡村正在发生的变化。在重庆主城区最繁华的解放碑广场、观音桥广场,黔江区的原生态表演《木叶与山歌》、忠县的情景剧《逛橘城》等具有浓郁民族风情和鲜明地方特色的文艺节目,丰富了都市文化元素,好评如潮。
重新传唱经典歌曲,彰显主流文化魅力,对踏上新征程的重庆来说,有着精神重塑的重要作用。以传唱《义勇军进行曲》《春天的故事》等27首经典革命歌曲和18首改革开放经典歌曲为内容的“红歌运动”,去年6月以来风行重庆大中小学、机关企事业单位和街道社区。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说,这些歌曲铿锵有力,在战争年代犹如铜墙铁壁,在和平时期势如移山填海,都体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渴望和万众一心的正义追求。传唱红色经典现已成为当代重庆人的文化自觉、生活时尚、工作习性。重庆大学博士生王睿说,重庆正处在爬坡上坎的关键时期,唱着这些歌曲,能激发创业热情,鼓励大家勇于接受挑战,用年轻、必胜的心态去奋斗。
(责任编辑: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