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非专业作家毫不示弱,陈丹青的《荒废集》,梁文道的《常识》等新书被纷纷推出,并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一周前一家媒体做过一项调查:你在读哪个作家的作品。调查结果表明,排在前十位的有八位是非专业作家。
而回顾2008畅销风潮,同样是非专业作家在独舞。以往弱势的非专业作家,渐渐成了图书市场的主角,这个现象让人深思。
“非专业”更识读者心
比起专业作家,非专业作家似乎对市场需求更敏感,最典型的是《狼图腾》,作品已签约26个语种,姜戎也一跃成为中国输出版权最多的作家。《藏地密码》作者何马以440万元天价稿酬荣登2008中国作家富豪榜,这位书业最大的黑马竟然是一个拥有多家公司的老板。
关于《狼图腾》和《藏地密码》已经有太多的评论,这些评价已经认定这两部作品具有文学、商业“双重价值”。紧随其后的是《驻京办主任》、《青瓷》、《圈子圈套》、《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原谅我红尘颠倒》也同样占据着图书市场的相当份额。为什么市场红了“非专业”,显然市场更知道读者的需求,更知道市场的需求。
读者不介意“非专业”
如果十年前人们在选择一本书还要先看作者的话,到了浅阅读时代,更多人的阅读是跟着市场风向标走。对于读者来说,并不介意作品出自何人之手,而看重作品的味道是否符合自己的喜好。
记者在北方图书城采访,同样看到一个现象:畅销书专柜前读者多,成交量也大。而专业作家的文集、选集类前的读者并不多。学生读者群也出现“疏远名著”现象。143中学夏伟老师说:“相对于庞大的读者群,经典作品还是少了些,当代作家应该承担起这个使命,但他们的作品周期过长……”
专业作家在忙什么
市场是公平的,读者是自由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是主角谁是配角并没有定律。非专业作家引领2008畅销风潮,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那么,我们的专业作家在忙什么?
专业作家当然在创作,余秋雨推出的《摩挲大地》与《寻觅中华》、王朔拿出的《我的千岁寒》、《新狂人日记》等都是当年畅销书。但比起他们两位,更多的专业作家即使推出了作品,都是悄无声息。毫无疑问,今天的市场已不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专业作家应该更大程度地亲近市场,应该更自觉地加入竞争。这样,“专业作家”四个字的含金量才能重现。本报记者蓝恩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