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陈景顺说,他收藏的瓷器都很有研究价值 |
民间博物馆收益还不如种地?
荥阳农民30年自学成文物专家,建成省内最大民间陶瓷馆,自称如今举步维艰
记者调查发现河南数百家民间博物馆都普遍“太差钱”,有关人士呼吁国家能够给予政策支持
在荥阳梅园村有一个河南最大的陶瓷博物馆,馆主是一位历经30多年自学而成为文物专家的农民。尽管外界对该博物馆的评价颇高,但馆主知道其中艰辛,“纯公益性的,没收入,压力很大呀!”
在河南,在册、不在册的民间博物馆有数百家之多,这些博物馆绝大多数不收取门票,但仍然门庭冷落,入不敷出,在寂寞中苦苦坚守。
■商报记者 陈松 文/图
馆藏
200平方米宝贝近万件
3月17日,商报记者找到河南陈氏古瓷标本陈列馆时,发现大门紧锁,空无一人。
联系上馆主之后,记者才得以进入。陈列馆共分为上下两层,馆主陈景顺说,展览面积大概有200多平方米。
在一层的西侧墙上挂着河南现有的古瓷名窑分布图,东、南、北侧陈列着从仰韶文化时期,夏商周到汉唐时期的彩陶、灰陶、黑陶、白陶及红陶,从隋唐五代时期的青瓷到宋金元时期的钧瓷、汝瓷、白地黑花瓷,以及明清时期的青花瓷、五彩、粉彩。大部分陶瓷陈列在玻璃橱窗里,橱窗上面是相应的陶瓷知识。
“好东西都在二楼,河南各个时期的陶瓷都能够在这里找到影子。”陈景顺说,这些东西都是他30多年的心血,省内30多个窑口一个一个地淘,才弄到这1万多件,有瓷器,也有碎片,公开展出的有数千件,基本上代表了各窑口的主要品种及其特色,品种和造型多达数百种,同时,还展出有部分外省、市的名瓷标本。
“2001年的时候,我还向国家捐献了128件文物呢。其中国家二级文物3件,三级文物34件。”陈景顺说,后来又捐献了一些,要不现在的瓷器会更多、更精。
据了解,由于藏品过多,陈景顺在郑州古玩城的四楼开设了一个分馆,将部分瓷器搬到分馆,并长期坐镇分馆。陈景顺解释,陈列馆就他一个人,馆主是他,跑腿也是他,两个地方根本顾不过来,如果有藏友过来,都是先联系,然后约定时间前来参观,只要开着门,对普通市民也很欢迎。
收益
免费开放,自称不如种地
说起为什么办这个陈列馆,还得从上世纪70年代初期说起。那时候,中断了学业的陈景顺当上了一名拖拉机手,经常到钧瓷故乡禹州出差,也是从那个时候喜欢上了古瓷,也收藏了大量的古瓷和瓷片。
“我请一个专家给我鉴定,结果发现大部分藏品都是赝品,损失有10多万元,上世纪80年代,万元户都很少见呢。”陈景顺说。从那以后,只有中学文化程度的陈景顺开始看各种收藏类书籍,到处找专家学习切磋,慢慢地成了一位远近闻名的文物专家。如今,陈景顺成了河南省古陶瓷研究会常务理事,还是河南电视台《华豫之门》特聘鉴宝专家。
陈列馆的房子是陈景顺自家的,不用掏租金,所以陈列馆还算“衣食无忧”。但陈景顺并不满足,陈列馆一直不能发展壮大,成了这位老人的一块儿心病:“搞30多年的收藏,投进去的钱有上百万之多,实在没有能力再往里投了。”
难道陈列馆一点收益都没有?当记者问起这个问题时,陈景顺笑着说,博物馆就是为古陶瓷收藏爱好和研究者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研究的地方,是免费对外开放的,要讲收益,还真不如在家种地呢。陈景顺说,他现在唯一的收入只有帮人鉴宝收取一些咨询费,陈列馆虽开着,但举步维艰。
[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