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报恩寺地宫宝塔揭秘 陈 辽
为重建大报恩寺塔,南京市于去年7月对明代大报恩寺塔的遗址地宫进行了发掘。发掘后,传出颠覆性消息:所挖地宫可能属于宋代天禧寺。但地宫四壁由四块80厘米宽的石板围成,在石板上发现了“金陵长干寺”字样,而在地宫内铁函身后有一块石碑,上有“金陵天禧寺”字样。
那么,这个地宫究竟是金陵长干寺地宫还是天禧寺地宫呢?同年11月22日,铁函打开,媒体报道七宝鎏金塔现身。那么,这座宝塔是长干寺的阿育王塔还是天禧寺的圣感舍利塔呢?
还在三国时期的公元248年,吴主孙权就协助印度高僧建造了阿育王塔,将佛祖真身舍利供奉其中;并以阿育王塔为中心,造了建初寺。这是中国南方最早的寺庙。但该建筑群的中心是阿育王塔,而非建初寺。
东晋简文帝(司马昱,公元371—372年)“使沙门安法师程造小塔,未及成而亡。”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公元373—396年)重建了毁于叛乱的建初寺,改名为长干寺;同时又重建了阿育王塔。在重建过程中,在原来的阿育王塔地宫中发现了佛祖舍利子,“即迁舍利在此,对简文所造塔,建一层塔。”到了南朝,梁武帝萧衍(公元503年—548年)于大同三年(公元537年)改造长干寺与阿育王塔,“出旧塔下舍利及爪发”。(《客座赘语·长干塔》明代顾起元〔公元1565年-1628年〕撰)在唐代,未见在该地建塔建寺的记载。
及至南唐,“废寺为营庐,久之舍利数表见感应。”北宋“祥符中,僧可政状其迹,有诏复为寺,即其表见之地建塔,赐号圣感舍利塔。”“天禧元年,改名天禧寺。”“元至顺初,赐金修塔,塔完之日,天花如雨,祥光如练满空者数日。”(同上)到了明代,明成祖朱棣,“永乐中,即其地重建大报恩寺,塔高九层,纯用琉璃为之,其工丽甲古今佛刹矣。”(同上)
从上可见,无论是最初的建初寺,还是后来的长干寺,或是宋代以后的天禧寺、明代重建的大报恩寺,都是以塔为中心。由阿育王塔而长干塔而圣感舍利塔而大报恩寺塔。地宫都在塔之下,不存在地宫建于建初寺、长干寺、天禧寺、大报恩寺正殿之下的问题。
而且地宫的建造都有规律:有塔有寺的,地宫在塔下;有塔无寺的(如杭州的雷峰塔),地宫也在塔下;有寺无塔的,地宫才在寺的正殿下面。地宫中都有铁函或石函,内藏有佛舍利子或佛螺髻发等宝物。
因此,笔者认为,此次南京大报恩寺塔遗址地宫发掘出来的文物,既有“金陵天禧寺”字样的石碑,可见该地宫为北宋“圣感舍利塔”的地宫;但该地宫中又发现“金陵长干寺”的石板。楚威王灭越以后,“乃因山立号,在石头山置金陵邑。”(《建康实录》)故王导谓“建康古之金陵”。可见该地宫同时也是长干寺阿育王塔的地宫。自长干寺至天禧寺,地宫始终是一个,都在塔下。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责任编辑: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