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拉萨3月27日电 题:西藏扎什伦布寺喇嘛“学习班”见闻
新华社记者涂洪长、李月、索朗罗布
手翻经书、念念有词的次旺顿珠今年只有13岁,在来到扎什伦布寺的一年中,这个日喀则昂仁县牧民家的孩子已经习惯了每日不间断的诵经课程。
如果一切顺利,他将在入寺3年后成为一名正式的喇嘛。
位于西藏日喀则地区的扎什伦布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的六大寺院之一,也是历代班禅大师的驻锡地。它始建于1447年,经历代不断改扩建,成为格鲁派在后藏地区最大的寺庙,目前共有800多名驻寺僧人。
平均每年有30多个和次旺顿珠一样大小的藏族孩子被送到扎什伦布寺的“学习班”,经过3年的学习考察后成为小喇嘛。而每年寺庙中亦有10名左右的僧人还俗。这种自由的选择使得寺院的僧人数量多年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
七问
从何而来?
扎什伦布寺民管会常务副主任、西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萨龙平拉告诉记者,1959年实行民主改革后,西藏的寺庙和僧侣褪去了特权色彩,藏族人民也进入了真正的宗教信仰自由阶段,僧人的知识结构和阅历也是今非昔比。
记者见到次旺顿珠时,他正和另外几个“学习班”的伙伴们在洒满阳光的天台上诵经,因为还没有正式出家,他们身上仍然穿着传统藏装。次旺顿珠在一干学童中年龄最小,但已经将135页的基础经书背下了116页,有望提前参加寺庙组织的入门考试。
指导“学习班”诵经的老师索朗次仁是在寺庙中修行了20多年的喇嘛。他说,参加“学习班”的孩子们必须自愿,且经过父母同意,同时还要具有乡(镇)和村里的介绍证明。入寺后,寺院方面还会根据孩子们的健康条件、年龄、学习基础等进行挑选。
索朗次仁说,“学习班”的孩子首先要学习和背诵135页的基础经书,经书的内容主要是释迦牟尼的身世故事以及一些著名活佛的言行经历。这样的学习一般要持续2年时间,通过考试后在寺庙中见习一年,之后才能正式出家。当然,两年的学经远远不够,一名僧人在佛学上的学习将是终身课程。
诵经并不是目前“学习班”孩子们生活的全部,新时代的环境对成为一个喇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两年中,孩子们在这里不仅要学习佛经、藏文,还要学习汉语、数学和英语。基本的安排是每周的星期一、二、三集中学习文化课,星期四、五、六才会集中学习佛经,星期天则安排洒扫等一些体力活。
上世纪70年代末期,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倡导喇嘛不能只会背经书,还要会读、会写,要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扎什伦布寺正式的喇嘛“学习班”由此开始。萨龙平拉表示,大约两年的学习后,“学习班”孩子们的藏文可达到小学六年级水平。
1959年民主改革前,西藏各大寺院大都有自己的庄园和土地,寺庙的运转主要靠农奴们的差役以及信众所捐的钱财、粮食和物品等。此外,寺里的僧人因家庭出身不同待遇差别也很大。贵族家的小孩因捐的钱财和物品多而不需要做杂活,而贫民家的孩子必须付出更多的劳役,还经常受到贵族子弟的欺负。
萨龙平拉介绍,民主改革后,西藏僧人的学习、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寺庙中出现了电脑,僧人们用上了手机,寺庙中的财产、资金也实行了民主管理。
萨龙平拉说:“寺庙中的气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和谐,僧人们不再因为出身不同而心存芥蒂,学问与修养的提高成为赢得尊敬的最大因素。”
最终顺利成为扎什伦布寺的一名喇嘛是小次旺顿珠目前最大的渴望。平日里,家长可以来寺庙探望孩子们,藏历新年期间也允许回家一趟,但3年中这样的场景并不多见,父母们更愿意在自己的孩子正式成为喇嘛的那一天来到寺院,献上哈达,为他们祝福。
“我已经习惯了寺院里的生活,我期待着父母亲给我献上哈达的那一天。” 次旺顿珠说。
(责任编辑: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