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车运动好像局限于较小的圈子,中国真的适合开展这项“最烧钱的运动”吗?
2009年全国汽车场地越野锦标赛首站——建水站比赛让中汽联官员很满意。“我对中国赛车运动的未来充满信心。我们将尽快培养自己的赛车明星,中国赛车运动需要他们。”中汽联副主席陈学众比赛间隙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采访。
新华社记者(以下简称“记”):能否介绍一下近年来中国赛车运动的发展情况?
陈学众(以下简称“陈”):中国的汽车赛事1985年就开始搞了,1990年前后快速发展,2000年以来发展更快了。
现在全国每年约55场比赛,主要分三大类:场地锦标赛、拉力锦标赛、越野锦标赛。像建水站这样的场地越野锦标赛门槛较低,参赛选手较多,观赏性较强,也是电视台争夺的目标。很多商家、企业都在争,我们也尽量把这样的赛事安排在中小城镇、欠发达地区,这对拉动当地旅游、推动赛车观念非常有利。
这两年中国赛车运动发展势头很好,大量爱好者、社会资金涌入,国际气联也给予了中国赛车运动极大支持,比如他们从今年开始举办了车手培训班,划拨扶持资金等等。
记:赛车运动好像局限于较小的圈子,中国真的适合开展这项“最烧钱的运动”吗?
陈:玩赛车首先需要强有力的经济做后盾。在成为职业赛车手之前,一个业余爱好者必须有较大的前期投入,比如买车,改车,都需要钱。受经济条件制约,中国的赛车运动确实很难像篮球、足球那样大范围普及推广,中汽联一度尝试将卡丁车推向校园,并不成功。
但也该看到,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迅速提升,有车族日益膨胀,玩赛车的人越来越多了,很多社会资本也都愿意参与,因为赛车的观赏性保证了足够的广告效应,商家、企业都有热情。我对中国赛车运动的未来充满信心。
记:目前国内车手比国外选手有哪些弱点?
陈:就是比赛太少,经验不足。比如户外的拉力、越野赛事,全年加起来顶多10到20场,而国外车手参加的赛事数量可能是中国车手的两三倍。并且他们的训练更加系统,比如参加达喀尔,中国车手在如何与领航员沟通,如何穿越沙漠赛道等方面肯定有差距,语言也是一大问题,通过翻译也很难有效沟通。这都需要借助国内赛事的不断发展弥补差距,中国车手也需要多参与国际赛事积累经验,提升影响力。
记:国内车手要参加国际大赛仍然受制于资金,您怎么看?
陈:对,还是投入的问题。比如一个车手参加达喀尔,至少得拿出1000万吧?参赛500万,宣传500万,再有500万更好。我们现在确实还没那么雄厚的实力,可以让更多车手参加。尤其金融危机对赛车运动的冲击非常大,F1都在缩减开支,国际汽联也在探讨如何节约成本。我们更需要探讨,怎么样建立更有效的资金保障制度,可以让社会、俱乐部、官方都能积极参与进来。
记:现在中汽联发展赛车运动最大的困惑是什么?
陈:太缺明星。一项运动没有明星是很难开展的。我们有一批在圈子里很有名的车手,你比如去世的徐浪,现在的刘斌、卢林军、江惠坚等等。但他们出了这个圈子,却没多少人知道。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