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一般更喜欢称杨浦区为“大杨浦”,它的辖区面积达60余平方公里,本地户口人数超过100万。在上海各法院受理民事案件数量逐年上升的态势下,2008年全市惟独杨浦区人民法院受理的婚姻家庭、相邻纠纷、侵权赔偿等民事案件却比上年下降了10%。
化解矛盾纠纷,他们有什么“灵丹妙药”?
让我们从一张普通的名片着手,找出其中的答案。这是一张平凉街道“社区法官”董建春的名片,背面印有一行黑体字———“社区法官”的职责范围:法律咨询、接待答疑、便民预立案、诉前调解、协助法院办案、参与化解地区各类矛盾纠纷、指导人民调解、开展社区青少年保护和帮教工作等。
杨浦区的12个街道都配有一名“社区法官”,在他们名片的背后,都印有和董建春名片背后同样的文字内容。
2008年4月16日,杨浦区人民法院正式实施向区内各街道(镇)委派“社区法官”制度,“社区法官”由在职资深法官及部分退休法官组成。不久,杨浦法院又致信告知全区居民,今后凡涉及到婚姻家庭、房屋财产损害赔偿、相邻关系及引发的人身损害赔偿、因欠费引发的电信合同和因欠费引发的物业管理合同等民事纠纷,可先到社区居委、街道人民调解工作室,由“社区法官”进行调解,调解达成协议后要求出具法院调解书的,可移交巡回法庭法官制作法院调解书,调解不成的,由上述组织立案后,移送巡回法庭。
杨浦区人民法院院长顾伟强介绍说,作为一个老城区,因房屋装潢、违章搭建、公用设施损坏等引发的相邻纠纷在杨浦区较为普遍,以往居委会调解干部不易分清各种原因引发的相邻纠纷的法律关系、过错责任、赔偿主体,以致调解成功率不高,诉至法院的相邻纠纷居高不下。“社区法官”进驻后发挥专业所长,帮助调解干部和居民厘清法律关系、投诉渠道和责任主体,使得绝大部分这类矛盾纠纷得以顺利化解。
“我感觉和以前法官角色最大的不同是,不再一味地非要辩出是非,而是倡导双方当事人退一步海阔天空。”姚明华,有着36年的法官生涯,退休前是法院少年庭的庭长,现在是控江街道的“社区法官”。
3月11日上午,记者来到姚明华所在的街道调解室,她正在主持调解社区一对夫妇的离婚案件。
王先生和杨女士1982年结为夫妇,婚后育有一子,一家三口其乐融融。2001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夺走了他们儿子的生命,此后,杨女士整日以泪洗面,王先生悲痛之余,远走他乡办起了公司,几年的疏远使他们的婚姻亮起了红灯。
前几天,姚明华已分别找两人就房屋、财产分配等事项多次沟通协调,为夫妇俩好聚好散打下了基础。在姚明华的循循善诱下,调解会进行得平静顺利,半个多小时就结束了。
控江街道下辖27个居委会,姚明华除了接待信访、调处矛盾外,还承担着提高居委会调解干部法律素质的重任,每月要给他们集中上一次大课,每周还要分散上一次小课。街道办事处遇到什么法律事务,领导请教的第一个“法律顾问”往往也非她莫属。
江浦街道的“社区法官”吴月梅上任一年来,主持调解了几十起民事纠纷案件,接待了二百多人次的来访。为了尽职尽责地做好“社区法官”,吴月梅每天早出晚归。她还给自己定了三个“意愿”:对待工作中的困难愿作一头牛,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对待群众的诉求愿作一座桥,连接起他们与法院、政府之间的沟通;对待人民群众的疾苦愿作一把伞,为他们挡风遮雨。
截至今年2月底,杨浦区的12位“社区法官”共接待群众咨询5000余人次,参与诉前调解案件近400件,指导人民调解组织开展调解工作600余次。
“社区法官具有离得近、叫得应、信息灵、专业熟、反应快的优势,在构建和谐社区,打造法治化城区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杨浦区人民法院院长顾伟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