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文章:装备强国新规划
作为即期经济拉动能力最强的产业之一,装备制造业不仅承担着保增长的重任,而且肩负着创建世界装备强国的产业梦想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尚前名
近日,《瞭望》新闻周刊从权威部门了解到,《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细化工作已经全面拉开,比如实施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支持装备产品出口和调整进口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税收优惠政策等具体工作已经开展,建立产业信息披露制度和制定投资项目设备评估管理办法等正在进入工作日程,预计年中还将在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基础装备和基础部件税收扶持政策以及补贴节能产品等方面出台具体部署。
“在十大产业规划中,装备制造业是即期经济拉动能力最强的产业之一,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宏观政策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受访的权威人士解读说,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被认为是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发动机”。其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资金密集,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
近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迅猛发展,增长速度不仅高于制造业,更远高于GDP的增速,其总量规模居世界前列,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然而,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自身发展模式的制约,装备制造业发展面临一系列挑战。
“有规模、缺实力,有数量、缺巨人,有速度、缺效益,有体系、缺原创,有单机、缺成套,有出口、缺档次。”有关权威人士用“六有六缺”概括了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具体讲,就是总体技术水平不高,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缺乏竞争力;在很多产品领域,单项技术比较先进,但系统成套能力比较差,成套设备生产能力弱,大量成套设备不得不依靠进口;劳动生产率和盈利能力相对不高等。”
同时,“要看到我国目前处在扩大内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对先进装备有着巨大市场需求。而且,金融危机加快了世界产业格局的调整,为我国提供了参与产业再分工的机遇,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这位权威人士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该规划核心指导思想就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转变产业发展方式。
自主和转型是核心思路
《瞭望》新闻周刊了解到,目前这份细化的方案明确提出了六大规划目标。
在2009年-2011年内,产业实现平稳增长,其增加值占比逐步提高,为经济增长提供保障;国产装备国内市场满足率稳定在70%左右;百万千瓦级核电设备、新能源发电设备、高速动车组、高档数控机床等重大装备研制要取得突破并实现自主化;通用零部件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关键自动化测控部件填补国内空白,特种原材料实现重点突破;形成若干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工贸一体化大型企业集团,形成一批参与国际分工的“专、精、特”专业化零部件生产企业;产业增长方式要明显转变,大型企业集团的现代制造服务业收入应占销售收入的20%以上。
为此,规划强调四大原则。装备自主化与重点工程相结合,在政策引导下,以重点建设工程带动和加快装备自主化,促进产业发展;自主开发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支持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逐步改变依赖引进的企业行为;发展整机与提高基础配套水平相结合,提高基础件技术水平,开发特种原材料,扭转基础配套产品为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发展企业集团与扶持专业化企业相结合,支持装备制造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发展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鼓励主机生产企业由单机制造为主向系统集成为主转变。
规划在转变产业发展方式上,也提出了具体部署。
加快产业组织结构调整。重点支持装备制造骨干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重组,逐步形成具有工程总承包、系统集成、国际贸易和融资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加大对重点基础配套企业的投入力度,引导民营资本和外资投向基础零部件、加工辅具等领域,发展一批高起点、大规模、专业化企业,健全产业配套体系。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科研投入力度,集中攻克一批长期困扰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加快建设一批带动性强的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等,提升企业产品开发、制造、试验、检测能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鼓励科研院所走进企业,支持企业培养壮大研发队伍。
提高专业化生产水平。改进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合理配置资源,整合区域内铸造、锻造、热处理、表面处理四大基础工艺能力,建设专业化生产中心。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力度,推广先进制造技术和清洁生产方式,提高材料利用率和生产效率,降低能耗,减少污染物排放。
加快完善产品标准体系。加快制订装备产品技术标准,提高标准水平,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推广应用,淘汰落后产品。跟踪国际先进技术发展趋势,注重与国际标准接轨,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订工作,促进自主创新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利用境外资源和市场。充分吸收借鉴境外先进管理经验,有选择地引进先进技术,为海外专业技术人才回国工作创造良好条件,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兼并重组境外企业和研发机构。稳定和扩大装备产品出口,提高出口产品技术含量、附加值和成套水平。
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围绕产业转型升级,支持装备制造骨干企业在工程承包、系统集成、设备租赁、提供解决方案、再制造等方面开展增值服务,逐步实现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延伸扩展研发、设计、信息化服务等业务,为其他企业提供社会化服务。
加强企业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引进和培养创新型研发设计人才、开拓型经营管理人才、高级技能人才等专业人才,强化职工培训,提高职工队伍素质,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需要。
依托十大重点建设工程
权威人士介绍了当前为振兴装备制造业所规划依托的重点建设工程。
高效清洁发电。比如,以核电站建设工程为依托,推进二代改进型、AP1000核电设备自主化,重点实现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控制棒驱动机构等主要设备的国内制造。风电领域,重点实现变频控制系统、风电轴承、碳纤维叶片等产品的国内制造。
特高压输变电。以特高压交直流输电示范工程为依托,以交流变压器、直流换流变压器、电抗器、电流互感器和电压互感器等为重点,推进750千伏、1000千伏交流和±800千伏直流输变电设备自主化。
煤矿和金属矿采掘。以平朔东、胜利东二号等千万吨级大型露天煤矿为依托,重点实现电牵引采煤机、液压支架、大型矿用电动轮自卸车、大型露天矿用挖掘机的国内制造。
天然气管道输送和液化储运。以西气东输二线、陕京三线等天然气管道输送工程为依托,发展长距离输送管道燃压机组、大型管线球阀和控制系统等装备。
高速铁路。以在建的京沪、京广、京沈、沪昆等约一万公里高速铁路客运专线,以及西部干线铁路、煤运通道建设项目为依托,组织实施铁路交通设备自主化,实现高速动车组、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内燃机车、重载货车、大型养护机械等装备的国内制造。
城市轨道交通。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17个城市近70条线路工程项目为依托,重点实施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信号系统、列车网络控制系统、制动系统、主辅逆变器等机电设备自主化。
农业和农村。以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工程为依托,大力发展大功率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节能环保中型拖拉机等耕作机械,通用型谷物联合收割机、新型半喂入式水稻联合收割机、高效玉米联合收割机、自走式采棉等收获机械,免耕播种机,节水型喷灌设备等。适应新农村建设、农业现代化需要,重点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成套设备、灌溉和排涝设备、沼气除料设备、农村安全饮水净化设备等。
基础设施。适应交通、能源、水利、房地产等行业发展需要,以大型隧道全断面掘进机、大型履带吊和全路面起重机、架桥机、沥青混凝土搅拌和再生成套设备等为重点,发展大型、新型施工机械以及港口机械。
[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