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国名刊精品 > 《瞭望》杂志 > 《瞭望》精彩报道

戏剧走出低谷路在何方

  《瞭望》文章:戏剧走出低谷路在何方

  中国的戏剧危机是价值危机和有欣赏兴趣、支付能力的消费群规模太小的危机

  文/沈望舒

  中宣部文艺局局长杨新贵在去年底推进文化强省建设高层论坛上,在质疑各地竞相兴建“大剧院”之风的同时,倡议文化场所建设要亲民、实用:“与其花几个亿建容纳千人的大剧院,不如多建几个只能容纳50~100名观众的小剧场,遍布城市各处,方便百姓看演出。

  此语引发业内热议,人们普遍认为它切中我国表演艺术事业命门——戏剧消费者群及其生产力队伍等长期以来的堪忧状况。

  戏剧是人类重要的文化消费大市场,是国民优质人文素养的孵化器,是内容为王的现代影视产业题材与人才的摇篮,是古往今来文化先进性的标志物之一。戏剧在中国包括上百种传统历史戏曲,以及话剧、音乐剧等现代戏剧两部分,在农村和城市有不同观众群。

  这一文化消费大市场要保持持久的生命力,取决于它与民众的关系:亲近则兴盛、疏远则衰亡。

  历史上的文化消费

  戏剧凝聚着人们劳作生活的种种情感,集纳诗词歌赋等各类文学艺术形式,用富于感染力的故事传播哲理,因此贯穿民族文明史,覆盖城乡大地。

  岁月的长河中,我国56个民族创造出千余种戏剧,上世纪50年代文化普查时仍有数百种地方戏曲以活体方式传承。广大的农村不仅年节、喜事、庙会的重要内容是戏剧,“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是多少代人的儿时文化记忆;而且戏楼戏台更是一村一乡的文化中心和标志性建筑。

  城市创造了戏剧文化的巅峰。旧时的“小剧场”——虽然未留称作“勾栏、瓦舍、茶园、戏园”等的确切数字,但从文献中仍可一窥昔日盛景:勾栏为宋元城市中百戏杂剧的主要演出场所,内有戏台、戏房(后台)、神楼、腰棚(看席),可不惧风雨尽情观剧;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瓦舍本意“来时瓦合,走时瓦解”,指一种易聚易散的游乐场;宋以后因市民需要,在开封等都城中瓦舍渐多,并固定下来。

  北京元明时期皇城北部钟鼓楼一带名为“斜街”,为首屈一指的商业娱乐区。明代戏剧活动集于内城,东城的本司、勾栏、演乐诸胡同名噪一时。清朝屡屡重申内城禁建戏园的法令,改变了京城剧场的生态,但也反衬出观众需求、业者顽强的局面:官员们纷纷绕开不得去戏园观戏的禁令,致使“堂会”之风盛行——数百家王府、官邸、府衙、会馆成为戏剧演出的另类场所,而且外城戏园云集……

  中国戏剧文化的亲民近民,还可从消费者和从业队伍规模观察。清末兰陵忧先生《京华百二竹枝词》:“三十年间尚记曾,戏园加凳偶然能;而今日日却如此,中国真堪富庶称”,市民作为戏剧消费主体的热情可见一斑。元人夏庭芝《青楼集》收录包括关汉卿等荟萃京师的有成就的剧作家达100多位。清末《戏簿》详列京城著名戏班40余家名录,不少阵容强大,如三庆班93人、演员70人,光绪二十五年才组建的同庆班109人、演员71人,由此推算从业人员全市至少在5000人以上。若按当时生存法则,每班在400座园子每年演300场,则有500多万人次观剧,这在清代光绪年间北京城区人口为七十多万人的背景下,是多么惊人!

  林语堂先生曾述民国时期北京戏剧:“梅兰芳等伟大艺术家过去常常在东安市场里的小戏院演出,而不是在雄伟辉煌的大歌剧院。那里的板凳摇摇晃晃,没有通风装置,连喘气都费劲。但是环境艰苦似乎并不影响观众的兴致,喊声、笑声不断。”他的结论是:“同现代的设计相比,当时的戏院的确简陋寒碜,但戏却唱得令人叫绝。”

  这与一位青年业内人士最近考察巴黎小剧场戏剧归来的感受极为相似:破损陈旧的房屋,甚至不太平整的地面,两盏大白灯的简陋照明,却有精致的戏剧、大师的表演、众多令人肃然起敬的高素养观众。

  “普遍的焦虑”

  一段时间以来,戏剧在中国滑入历史上的谷底,是业界内外的公论。表面是其在消费市场和产业队伍两大方面的小众化与边缘化:“谁还看戏?”“自己买票看戏那是哪一年的事了?”——观众的消失在2007年纪念中国话剧艺术诞生百年活动中,集中为一种“普遍的焦虑”。

  戏剧(含话剧)目前缺观众、缺价值、缺创意、缺剧本、缺导演、缺演员和职业团队、缺排练和演出场所、缺资金和社会关注……由话剧推及整个中国戏剧,支撑起貌似繁荣局面的,除了个别叫座又叫好的剧目外,有些是靠财政支持的“博物馆艺术”式保留剧目,有些是极尽奢华的旅游产品或政绩工程,其他往往是一些明星剧和粗制滥造的商业剧。

  当然戏剧生产力伴随改革开放的东风,也以新生态、新业态的形象开始崭露头角,尤其体制外的多种社会成分,开始向中国戏剧业汇聚资源,通过小剧场、小制作、小团队、多作为的常态,掀起一波波涌动的热潮。但从数量规模、质量效益、社会观感来看,中国戏剧仍处在困难时期。

  北京市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数字显示:1978年北京艺术表演场所(含中央属)有35个,2007年包括全行业主要剧场为43个(保持经常性演出活动的不足半数)。1979年专业艺术剧团11个,从业人员3064人,艺术演出场次4045,观众690.8万人次;2007年专业艺术剧团仍为11个,从业人员降为2062人;艺术演出场次6469,观众345.7万人次。相比之下,全市人口已从1978年的871.5万,上升到2007年的1633万。可想而知,有多少“老人”10年来没进过剧场,有多少“新人”不知戏剧为何物。

  为了纪念话剧百年,演出最多的“北京人艺”总共计划演出大小剧目240多场,但这连欧洲国家的一个州立剧院常年话剧演出数量的1/3都不到;同时,大量的获奖剧目包括国家“精品”剧目多数闲置浪费,没能起到艺术引导、培养观众的责任;尤其是不少省市剧团仍然处于一种“过年过节不过日子”的困境中,而民间或准民间(公司与国有剧团联合)经营的商业戏剧演出,已经陷入浮华奢侈、高成本、高票价、短档期的泥潭之中难以自拔;相比之下,北京、上海两地民间经营的低成本、小制作的小剧场话剧,虽然艺术上稚嫩甚至粗糙,却充满活力,而民间非商业的实验戏剧没有资金来源,又无法生存。

[1] [2] [下一页]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