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包围城市
蒋经国不是不努力,而是他无法解决一个根本问题:物资短缺
文/刘统
共产党打败国民党的战略,是农村包围城市。这里说的不是战争,而是经济。
战争是要靠经济基础来维持的。1948年蒋经国到上海实行经济改革,动了真格的。他命令官商百姓把黄金交给政府,兑换成“金圆券”,抑制通货膨胀。他实行物价管制,严惩囤积物资、哄抬物价的不法商人。但是“打老虎”最终以失败告终。蒋经国不是不努力,而是他无法解决一个根本问题:物资短缺。
国民党统治区是铁路沿线的主要大城市,解放区是周围的广大农村。在没有战争的时候,城乡贸易始终没有间断。城市离不开农村的粮食、棉花和各种土特产,农村则需要城市生产的工业品、纺织品和生活日用品。到1948年秋季,东北、华北、江淮绝大部分农村和县城,都成了解放区。而国民党只控制着沈阳、长春、北平、天津、太原、济南、徐州等少数大城市。这就意味着:中国大多数煤炭、小麦和棉花资源,都已经被解放区控制了。大城市里的居民每天要吃要穿,一旦失去了来源,其命运可想而知。
如果说共产党一开始就利用控制资源来遏制国统区的命运,也不符合事实。一个很朴素的道理是:国民党的货币天天贬值,城里的商人下乡采购,农民拿到的票子没几天就一钱不值了,这种赔本的买卖谁做?为了防止国民党的货币贬值对解放区经济造成危害,共产党采取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本来,农民的生活就很简单。家里有几亩地种粮食,有点地种菜,一年的生活就够用了。自然经济的生存方式不用货币也能活。国民党的票子不可靠,不用就是了。到集市上拿鸡蛋换点土布,或者换点灯的煤油,艰苦一点也就过去了。
解放区政府注意到了这些情况,防止国民党的货币进入解放区市场,控制解放区的资源进入国统区。战争的发展,使商业贸易也成为一种新的斗争形式。解放区政府注重发展自己,消耗对方。对解放区和战争有利的商品,鼓励进出口。对国统区需求的基本生活用品和城市生产的奢侈品,则严格加以控制。
冀鲁豫边区政府开列了一个长长的进出口商品控制清单,可以看出解放区与国统区经济战的基本内容:
什么物品可以出境呢?农副产品有鲜瓜果和土产药材。手工业品有柳条编织品、陶器、毛毯、蜡烛等。古董和酒烟可以随便出境。
哪些货物限制出境呢?有豆油、花生油、香油、猪羊肉、粉条、鸡蛋、花生,以及生丝、皮毛、羊毛、猪鬃、蚕茧、海盐、烟叶等工业原料。
禁止出境货物是粮食(小麦、黑豆、黄豆、小米),棉布(棉花、土布、线),牲畜(马、牛、骡、驴),各种金属(金、银、铜、铁、锡、钢、铅)。
解放区不生产,但非常需要的生产、生活用品,可以从国统区入境。其中,生活日用品包括:粗瓷器、陶器、眼镜、雨伞、钟表、搪瓷器皿;医药卫生器材:中西药品、内外科诊疗器材、各种卫生器材……
禁止从国统区入境货物就多了,比如日用品:细瓷器、玻璃、牙膏;消耗品: 茶叶、烟丝、烟叶;化妆品:香皂、肥皂、香水、香精、雪花膏等……
允许进口的货物中最多的是解放区急需的药品、工业原料、办公用品。这有着明显的战略意图。禁止入境的奢侈品中,洋布、毛毯、衬衣、毛巾的禁止入境有保护解放区土产品的意义。但香皂、肥皂成了化妆品,罐头、糕点、糖果成了高贵食品,实在有点苛刻。说明解放区在节省开支、提倡勤俭方面,已经到了何等程度。
这下就把国民党政府给治死了。城市的工业品失去了广大的农村市场,收入从哪里来?农村的粮食、棉花进不了城市,工厂怎么开工,百姓到哪里去买吃的用的?
经济基础崩溃,战争也打不下去了。淮海战役尚未结束,蒋就宣布“下野”。而蒋刚一下台,国民党当局就委托杜月笙等致电毛泽东、周恩来,请求允许上海轮船到北方港口,以面粉换煤炭。毛、周复电同意。此后,上海轮船定期运送面粉到秦皇岛港,换取开滦煤。需要求助对手来维持经济运行,双方的胜败也就指日可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