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泛指没有确实根据的话语。用当今的话说,亦可称作一种被扭曲的信息形式。因为在传播的过程中,尤其是经过那些长舌夫、长舌妇甚至是传媒平台的滚动加工,其信息的真实度与虚假性结伴而行。因此,流言有着传播的复杂性,管控的艰巨性,以及消除负面影响的紧迫性。
据查,先后发生在西藏拉萨、四川阿坝以及甘肃陇南等地的群体性事件,起因均与流言有干系。混淆视听,扰乱人心,干扰大局,影响安定,是每一位厌恶流言的人的切肤之感。
流言止于事实。社会学家指出,有些流言的生长是寄生在时弊之上。有事实为证,“首选为捂,辅之以堵”,便是某些部门或单位领导,处置突发事件、危机信息的一大时弊。他们的认识逻辑,总是担心危机信息披露后,地区蒙羞,单位丢荣,领导失面。故“封锁”成了他们此刻的选择。“按下葫芦起来瓢”,结果适得其反,捂得越死,流言越活,堵得越严,流言越多。因为它直接背离了“流言止于事实”的客观真理性。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实情化解流言”。每当民众掌握实情,流言便不攻自破。更何况“实事求是”、“用事实说话”,不仅是我们党一贯的指导思想,也是卓有成效的施政方法,更是与时俱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意。
流言止于智者。“听风即雨”,一直是人们对那些视觉不敏、听觉不聪者的一句贬语。“流言止于智者”,更是对这一类人的一种提醒。据报道,我国现有网民约3亿,手机用户超过6亿,位列世界之最。每每打开传媒工具,各类信息可谓纷至沓来,目不暇接。这其中,泥沙俱在,良莠同存。面临“流言万花筒”,凡能做到闻流言不信,冷静、思辨、慎行的人,才是真君子,才有大智慧。而那些捕风捉影、真假不分、以讹传讹、人云亦云的心态与举止,不仅误国误民,到头来很可能祸及自身。
流言止于公开。毋庸置疑,社会流言往往与某些政府部门和单位信息公开不到位有关,使得社会公众对某一方面的事态发展状况产生了盲目猜测。而信息公开,往往对消除社会流言和社会公众的误解起着化解作用。近期《解放军报》头版刊登来自总政治部的一则消息,立即将“军转干部要实行"应金制"”的传闻予以澄清。机关部门一旦发现影响或者可能影响社会稳定、有碍社会管理秩序的虚假或者不完整的信息,应在职权范围内发布准确的信息以正视听。为此,去年五月,国家专门出台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了信息公开四种方式: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传统媒体。各地图书馆、档案馆、政府行政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场所,还专门配置微机查询终端、电子显示屏、文件阅览室等设施。实践证明,它疏通的是社会公众更快捷更完整获取政府信息的渠道,彰显的是“阳光政府”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与形象。
曾几何时,流言与“小道消息”似乎齐名。因为其传播方式一般均为口头的、非正式的、非官方的。产生与传播的动机,往往反映公众对行政机关某种法规制度的期望,对某一事物的好奇心理,对某人的不满、妒忌等情绪。从本质上看,此类流言与某些故意捏造、恶意中伤以至蛊惑人心企图的谣言应该有所区别。必须看到,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观念的更新,诸如网络、手机等现代传媒工具走进寻常百姓家,它给人们的发言增添了平台,扩展了渠道,这应视为一种世风清新、社会进步、公民拥有充分“话语权”的诠释。但总有人可能限于身份、岗位和角度,对所监督的事实了解的不充分,理解的不准确,表达的不恰当,发表了与主流媒体相左的信息,这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中,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当今时代,也在所难免。对待流言,解决的最佳途径就在于:面对现实、及时引导、依法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