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教育惩戒”是一种尝试,合乎教育规律但缺少法律保障 商报记者 王春胜/摄 |
上学迟到,罚绕着操场跑五圈
老师拖堂,当天不得布置作业
郑州一小学试行“教育惩戒”,班规面前老师学生一律平等,专家称合乎教育规律但合法性欠缺
商报记者 吴静
迟到了要绕操场跑圈,乱扔纸屑要罚值日一周,椅子摆放不整齐要站着听一节课……二七区实验小学实行“温馨班规”,被妖魔化的“教育惩戒”以民主的方式在郑州校园里试行。
昨日,在郑州市二七区实验小学举办的“教育惩戒”研讨会上,专家认为惩戒是一种教育方式,合乎教育规律但欠缺合法性,应及时建立法律保障。
尝试
“温馨班规”试行惩戒
二七区实验小学各班都有个习惯,垃圾桶放在教室一角,或外面的阳台上。
本周,四(4)班的垃圾桶却摆在了宁宁(化名)旁边。每到课间,他就要在教室里收集杂物。垃圾桶满后,宁宁要负责把垃圾倒掉。
原来几天前,宁宁上课用废纸团砸同学,同学小明(化名)把橡皮切成碎块还击,影响了周围的同学听课。按规定,俩人都要接受班规的处罚,宁宁要当一周“垃圾管理员”,小明要绕操场跑30圈。
在二七实验小学,目前每个班都有自己的班规,对迟到、不做作业、乱扔纸屑等不良行为都列出了相应的“处罚”,比如作业不按时完成,当天所有副课不上,上学迟到罚绕操场跑5圈。
有些班级还设有班规监督人,无论哪个学生或老师只要违反了班规就要接受处罚。三(1)班的班规中有一条,如果老师拖堂,惩罚措施是当天不得布置作业。
“惩戒”集体协商体现“民主”
“完整的教育离不开适当的惩戒。”二七区实验小学校长张卫东说,过度的鼓励和一味的赞扬是纵容,适度的惩戒也是一种教育,去年学校就在个别班级搞试点,现在已在全校铺开了。
在蜜罐中长大的孩子,平时接受的多是鼓励和赏识,甚至有些孩子和家长听不进一句批评,班级定规矩对孩子进行惩戒,学生和家长能否接受很重要。
据老师介绍,制定班规是一个公开、民主的过程,老师、学生和家长都参与其中,针对平时的坏习惯,学生集体协商,老师和家长起指导作用。“上学迟到,要罚绕操场跑圈,完不成作业,找课本上最长的一篇课文,罚抄10遍……”在制定班规时,学生们都非常“狠”,每个人都觉得一条规定是专门为其他人设立的,自己根本就不会违反。
“每个处罚条款,都是学生讨论一致通过的,一旦有人违反了,他就会心悦诚服地接受处罚。”二七区实验小学老师朱莉说,在学校对家长的调查中,几乎全部家长对适当惩戒持认可态度,但坚决反对体罚和变相体罚。
罚跑操场,罚站,或罚打扫一周卫生,倒一周垃圾等,这种惩戒行为,在学生身上起到了一定作用,因为惩戒带来的痛苦,带给学生一定的警戒作用。
据一位班主任介绍,班上一女孩,没时间观念常迟到,班规规定迟到罚跑步,迟到5次以上取消三好生评选资格后,她最近两周没迟到过一次。
[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