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网络在线的观众朋友,大家好!您正在收看的是由宣讲家网、搜狐网、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共同打造的《第一时评》节目!
自全球金融风暴发生以来,越来越多的人们看到了,这场金融风暴之所以发生,不但是由于西方“自由资本主义”在“金融监管方面”存在严重的失误,同时更是由于“现有国际经济”和“金融秩序”已经越来越多地暴露出严重问题。2009年4月2日,也就是今天,“20国集团金融峰会”在英国伦敦举行。
今天我们邀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斌,和广大网友共同聚焦“20国集团金融峰会”。
主持人:您好,张研究员。
张斌:你好。
衡量峰会成功与否的标准
主持人:非常感谢百忙当中光临我们《第一时评》,我们知道20国集团金融峰会马上在英国伦敦召开了,由于金融危机使全球陷入经济衰退,目前形势同去年11月G20华盛顿峰会时已经有了很大不同。4个月之前,G20峰会还不过是“财政部长们”探讨建立“金融程序和规则”的会议,如今却肩负不容失败的全球使命。那么我们怎样来衡量此次峰会成功与否?有什么样的标准?
张斌: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去年11月份的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时的情况主要是金融方面,雷曼兄弟破产以后整个情况是非常糟糕的,最近几个月我们看到一个新的现象,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的更加严重。从09年最初几个月很多国家的情况来看,下降的非常严峻,实体经济情况也比较糟糕。这样等于说跟全球的政府制定政策提出了新的任务,其实还有很多新的问题解决。
这次G20会议受到全球非常广泛的关注,不光是媒体参与报道,同时还有学者参与到G20探讨会讨论相关问题,过去有很多方面的讨论和研究,我想这些研究和关注证明G20会议已经在发生很大的影响,我们不说等到会议开那天讲了什么再去评价它,而从整个过程,在这之前其实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讨论,大家对这次G20可以说期望非常高,但是各个方面,尤其是主要的经济体,期望还是有分歧的,但无论如何,我想在这么困难的局面下,这么多的领导人聚集在一起,一定是要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支撑未来实体经济的恢复。
刚刚你谈到标准,如果讲标准的话,我大概想有这么几个:
第一个标准,在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维护继续推动全球化进程方面能不能够作出更有利的承诺,尤其是对于美国在这方面。这个对于全球经济的复苏其实是一个根本性的制度保障,如果说因为实体经济的衰退带来了贸易战的话,我们以后的情况可能比现在要更糟糕,这个我觉得应该说在这方面,无论怎么样反复强调都不过分。
第二个标准,目前的包括经济刺激计划,包括金融监管的措施,能不能够给投资者、给各国实体经济带来进一步信心的提升。
主持人:信心很重要。
张斌:对,因为现在的问题,金融业有人已经到了谷底现在在反弹了,但是也有新的一些让人的预期发生转变的因素,比如美国的货币政策,可以说在这些问题的同时也有新问题的出现,而这些新问题确实给投资者、给实体经济恢复信心方面是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我们其实希望从G20这次会议上,通过各个主要政策制定者的表态,他们合作的一些成效,来看能不能够为我们实体经济恢复建立新的信心。
还有就是,刚才我也讲到,金融部门最坏的时候可能已经过去,未来的事情可能更重要是在实体经济的恢复阶段,如果说恢复的话,我们不光光关心的是我们眼前的问题,其实我们关心以后未来长期的问题,而且随着金融危机过去之后,大家也反复提出这个问题,现在大家更多的关注一些制度性的问题,比如说像周行长最近提的国际储备货币的提法,这些其实引起了不光中国,其实引起了全球非常广泛的关注。这些关注进一步的,我们其实希望在中国的外部环境,不光是对中国,包括很多全球整个货币体系的制度构架方面,有没有可能做进一步的改善,这个其实也是大家对G20期望非常大的。
在我看来,我觉得这三点如果说能达到一定的进步,可以说大会就非常成功了。目前来看,已经很成功了,因为已经引起了这么多的关注和讨论,所以说能开这次集团的会,就说明全世界主要的政策领导人,还是希望通过合作来解决问题,而不是吵架,通过媒体的报道,更多是正面的积极的,这些都是比较好的迹象。我们其实还要再等,看会开完之后。
各国因自身利益产生分歧
主持人:众所周知,3月13日20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是为今天举行的峰会而作准备的重要会议,在那次会议之前,美国财长盖特纳就已开始呼吁G20成员国加大政府支出来刺激经济,但是这个观点恰恰与欧元区财长一致认为的欧元区和欧盟“无需实施新的经济刺激计划”的分歧十分明显,刚才我们也谈到了这次大会上也担心会有各国合作上面的分歧,就这样一个分歧您有什么样的看法?
张斌:欧美这方面的分歧是很大的,关键是两个大集团的经济面临的约束不一样,希望解决的问题也不一样。对于美国来说,现在目前政策一个最大的目标,就是希望经济尽快恢复,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可以说所有的政策手段都用上了,而且他用的这些政策,美国之外的经济学家、包括美国的经济学家来看,可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其实有一定的冒险成份。这个过程当中,美国不遗余力的推出这些政策,尽管有风险,但是这些风险可能会转嫁给外部,这就引起了经济学家的担心,美国应不应该这样做,或者让我跟你一起去推我更不愿意做。
主持人:还要考虑自身的利益。
张斌:对,欧洲来说,他也想救经济,不像美国,美国很方便,美联储可以直接买国债,美国财政部发国债很多人来买,融资非常方便。但是欧洲的情况不一样,欧洲很难融资,不像美国是一个整体,他在融资过程中,首先,融资向谁融是一个问题,就算你找到了钱,怎么样能够合理的有效的让很多成员国能够合理满意,这是一个问题,你希望去救,花很多钱救,但是这中间可能打架,救谁不救谁,他的马斯特理赫条约已经面临这样的问题,两个集团面临的情况不一样。
还有一个分歧,就是理念的分歧,因为其实从现在美联储包括美国其他的政策制定者,他们基本上遵循的是凯恩斯的思想,希望不遗余力的扩大需求,刺激经济,保持增长,但是欧洲更多的是反思,这种危机的背后其实不光是需求出现了问题,还有经济结构本身的问题,所以大家在担心这些需求刺激政策能够多大程度的有效,不是说你刺激的一定好,你刺激的可能当时情况能够变好一点,但是很可能不能持续,不够长远,也可能是以牺牲未来的代价来保住目前的增长,所以这两边在认识上是有一定的分歧的,目前来看看很难说哪个观点是对的。就理论方面的争论其实已经是上百年的争论,一直都有这个争论,现在这个情况来看,只能说美国那个政策大家都担心有风险,但是现在也不敢说他一定是对的,所以说现在有分歧。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欧洲自身的条件不许可,另外一方面,对这个问题思考的理念上不完全一致,很难想像欧洲就会全力支持美国的经济刺激方案,美国其实现在不遗余力推行的就是经济刺激。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