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薄力本报记者林凤斌
裕华路、槐安路改造只有4个月的工期;民心广场工程要10月1日完工;年底必须保证城中村改造居民回迁。新春刚过,三场硬仗就摆在了省会桥西区的面前。
这三大工程,桥西区需拆迁133万平方米,占省会全年拆迁总量的三分之一。
怎样才能完成如此繁重的拆迁任务?“带着感情做工作,以过硬的作风搞拆迁,争当"石家庄速度"的领跑者”。这是桥西区给出的答案。
11天动迁286家单位和居民 裕华路改造全线需拆迁16万平方米,而桥西区就需要拆迁10万平方米;槐安路工程全线需拆迁16万多平方米,而这几乎全在桥西区。
工期不等人,拆迁必须体现一个“快”字。
春节过后一上班,桥西区就做出了《举全区之力,确保在全市“三年大变样”中率先突破的决定》,并把能不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拆迁任务,作为检验每名干部作风是否过硬、战斗力是否过硬的重要标准。
2月15日,石家庄市召开“两路”拆迁动员大会,要求桥西区2月底前必须拆除裕华路沿线的95家单位和居民。当天,桥西区就成立了拆迁指挥部,区领导每三人成立一个分包组,同时还成立了7个突击组,由相关职能部门一把手负责,专门负责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的建筑的拆迁。
位于裕华路和中华大街交口的工行中华大街支行大楼,总建筑面积6400多平方米,担负着周边省直、市直和居民的金融服务业务,不仅业务量大,并且地下还有金库。中山路街道办事处当天下午5时接到拆迁任务后,立即召集拆迁队伍,制定拆迁实施方案和突发事件预案,签订拆迁协议。当夜,他们动用了9台勾机连夜进行了拆迁。第二天凌晨5时,整个大楼被拆平。一位长期从事拆迁工作的干部说:“10个小时干了平时10天甚至半个月才能干完的活儿。”
95家单位和居民的拆迁任务还未完成,市里下达的紧急拆迁任务又接踵而至。
桥西区的领导干部没有丝毫松懈,四天四夜完成了纺器二厂宿舍75家居民和单位的拆迁;六天六夜完成了116户居民的拆迁……
只用11天,桥西区就动迁了286家单位和居民。面对这样的战绩,桥西区委书记聂英武说:“我们并没有省略任何工作环节,全靠广大干部攻坚克难、雷厉风行的硬作风。”
所有干部一线协调工作、一线解决问题、一线攻坚克难 “我现在在拆迁户家中。”
“我正在槐安路拆迁工地。”
……
几天来,要找到聂英武,那真叫一个“难”。无论早晚,在办公室里几乎见不到他的人影。3月16日中午,在槐安路中华大街交口西面的拆迁现场,我们总算“堵”着了他。
皮鞋上一层厚厚的尘土,眼里充满了血丝,一脸疲惫之态。见到我们,聂英武不好意思了:“除了抽时间处理日常工作外,其余时间全在拆迁现场了。”
我们想了解桥西区的拆迁行动部署,一位干部拿出手机,要我们先看看聂英武给他发的工作短信。只见数十条短信全与拆迁工作有关,接收时间不仅有晚上十一二点的,也有早上五六点的,甚至还有凌晨二三点的。
在拆迁工作中,桥西区的每个区级领导都有专门分工,同时制定了“五紧”措施,即紧盯守、紧签订、紧腾房、紧拆除、紧清运。五项措施环环紧扣,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出现脱节。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不但要时时盯在一线,处理问题还要雷厉风行。
52岁的东里街道党工委书记张宝祥,承担着君乐美家具城的拆除任务。2月27日下午,张宝祥看到“君乐美”拆迁进展比较缓慢,就马上找到家具城和拆迁队的负责人进行协商,把勾机由1台增加到了3台,拆迁人员由10人增加到了20人。第二天上午11时,5000多平方米的建筑全部被拆平。到3月2日晚上,垃圾全部被清完。4天时间,张宝祥每天只休息三四个小时,其余时间全都盯在现场。
拆迁任务重,时间紧,广大干部每天都要在一线奋战到第二天凌晨,吃饭根本没有规律。
在中华大街与裕华路交叉口东侧116户居民拆迁的6天时间里,永安街里的一家板面馆的生意可是着实火了一把。面馆李老板说,那几天正赶上降温,晚上特别冷,而他的生意却特别火。平时晚上七八点就停业了,而那几天每天都要到凌晨一二点才能收摊,来吃饭的都是区街干部。
拆迁工作既要公事公办,更要带着感情办 玉德里胡同和窑后街一带,全是简陋破旧的平房,在这里居住的,多是一些低收入家庭和老人。早在1998年,这里就被列入拆迁范围,但迟迟难以实施。此次裕华路改造雨污管线施工涉及这里的116户居民的房屋拆迁。桥西区从接到任务到拆完,只用了6天时间就完成了10多年未能完成的事情。
“过去拆迁难,一是难在干部作风简单粗暴,群众不买账;二是难在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没有保障。解决了这两难,拆迁自然也就不再难了。”桥西区区长陶明法这样认识拆迁问题。
拆迁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政策性强,各种利益和矛盾交织在一起,情况纷繁复杂,工作难度大。桥西区广大干部在深入一线动员群众拆迁时,并没有只是为了拆迁而讲拆迁。他们不但耐心讲解政策,以理服人,还采取换位思考的方式,设身处地为拆迁户着想,帮拆迁户解决困难。
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桥西区主动为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办理低保,为符合条件的居民协调申请廉租住房,为没有住房的居民提供临时过渡房,为困难家庭请搬家公司。带着感情做工作,让许多被拆迁户为情所动,积极主动配合拆迁。
51岁的被拆迁户柳宝林,半身不遂,行动不便,每月就靠400元生活费生活。桥西区教育局副局长张广志入户动员时,了解到柳宝林的情况,当晚就买来牛奶等营养品,并自己掏出1000元表示慰问。这让柳宝林非常感动,当场表示搬迁。
拆迁补偿是群众最为关注的问题。桥西区专门成立了拆迁安置服务中心,实行了阳光操作,做到了公开、公正、公平、透明,并自觉接受被拆迁户的监督。
服务中心编制了专门的拆迁补偿应用程序,输入被拆迁房屋的各种数据,电脑可根据相关政策,自动生成补偿金额、不同区位的房屋换算面积,并根据需要,可自动生成制式的产权调换协议书或货币补偿协议书。而相关数据一旦输入电脑程序,则难以更改。服务中心大厅还设有电脑,被拆迁户谁家补偿了多少、调换了多少面积,任何人都可以随时查询。据了解,桥西区采用的拆迁补偿电脑应用程序,在国内尚属首家。
正是由于和谐拆迁,阳光拆迁,带着感情做拆迁工作,在拆迁中,桥西区到目前没有遇到一个“钉子户”,没有出现一起群众上访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