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兰州4月5日电(记者王艳明)甘肃省合水县日前在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了一处明代小型石窟遗址。
记者从合水县文物普查办公室了解到,新发现的明代小型石窟遗址位于合水县太白镇烟景川,石窟坐北向南,开凿在红砂岩上,存洞窟一个,内有造像20尊。
造像为通体泥塑后彩绘,现泥塑已脱落,面部大多风化。
经专家组初步推断,新发现的这处石窟属明代晚期,暂定名为烟景石窟寺,它的发现为研究明代佛教石窟艺术提供了新资料。
石窟起源于印度,是依山崖开凿的一种佛教寺庙建筑,分为僧侣修炼的洞窟和教徒祭祀佛祖的洞窟两种。汉代以来,随着佛教的东渐,石窟也传入了中国。
甘肃省是佛教东传过程中的主要途经地之一,历史上开凿了大量的石窟,是中国现存石窟最多的省份,有著名的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永靖炳林寺石窟等,共50余座,大大小小的石窟是研究古代佛教艺术的宝贵资料。
(责任编辑:张勇)